岁暮有感
久困京尘厌剧烦,一麾江海养衰残。
簿书丛里身空老,鼓角声中岁又阑。
赢得星星双鬓白,空余耿耿寸心丹。
自怜憔悴今如许,盍向明时早挂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期被京城生活困扰,厌倦了繁琐的工作。于是选择去江海之间休养身心,安度晚年。在繁重的文书工作中度过半生,岁月匆匆已到年底。在战火与纷争中,头发逐渐变白,心中仍保持着赤诚之心。可怜自己如今如此憔悴,为什么不在繁荣时期早早辞去官职呢?
去完善
释义
《岁暮有感》蔡戡
1. 久困京尘:指在京城长期困扰。京尘,京城中的尘土,这里比喻京城的生活。
2. 一麾江海:指去地方担任职务。麾,指挥棒,这里借指调动官职;江海,泛指江河湖海之地。
3. 养衰残:指休养身心,调养身体。衰残,衰老病弱。
4. 簿书丛里:指处理公务事务。簿书,指公文,文档;丛,众多,纷杂。
5. 鼓角声中:指战场上的战斗声音。鼓角,战鼓和号角。
6. 赢得:获得,取得。
7. 星星双鬓白:指头上出现少许白发。星星,形容头发花白的样子。
8. 耿耿寸心丹:指心中仍然坚守忠诚正直的信念。耿耿,忠贞的样子;寸心,指微小的心意;丹,红色,这里借指赤诚之心。
9. 自怜憔悴:自己怜悯自己容颜疲惫、精神不振。憔悴,疲惫无力的样子。
10. 盍向明时早挂冠:劝诫自己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及早辞官。盍,何不,为什么不去做;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挂冠,挂冠归隐,指辞去官职。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了作者厌倦官场生活、向往自由生活的诗篇。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京城的纷扰中度过的漫长岁月,表达了对自己年老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无奈。从“久困京尘”到“自怜憔悴”,诗歌展现了一个渴望回归自然的身影,以及他追求自由的信念。同时,诗中的“星星双鬓白”和“耿耿寸心丹”展现出作者虽身处困境但仍坚守信念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岁暮有感》是南宋诗人蔡戡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的岁末。在这首诗中,蔡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他在晚年对世事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
蔡戡在嘉定年间经历了宦海沉浮,曾担任工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然而,他并未因仕途得意而忘却家国情怀,始终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民生。在《岁暮有感》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蔡戡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的责任担当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当时,南宋王朝正面临着金兵的威胁和国内政治局势的动荡。蔡戡作为朝廷重臣,深知国家的危机四伏,但他又无力回天,只能借诗歌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使他的诗篇充满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