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喜诸子所和诗盟歌俱有可采再用韵见意

标题包含
喜诸子所和诗盟歌俱有可采再用韵见意
蛮触封疆日勍敌,金丹不疗膏肓疾。 抖擞风埃发诗骨,参差头角崭然出。 老夫所志在大雅,诸子政须勤帝籍。 三叹变风我心恻,箾韶忍受淫哇屈。 岂不见渭川千亩拂云长,前日手栽数寸碧。 苟得其养终巨世,勿玩流光生厌射。 世间浅者无远识,如兽系足鸟摧翼。 伯乐眼空冀北群,汤鼎坐吊淮南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钱时(1008-1064年),字子厚,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钱时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嘉祐二年(1057年),他...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混乱的边境地区,敌人势力日益强大,即便有神奇的丹药也无法治愈那深入骨髓的疾病。抖落尘埃般的风俗之气,展现出诗歌的精神骨架,鲜明地彰显出自己的才情和态度。我的目标在于弘扬高雅艺术,诸位学子必须勤奋学习以充实自己。我多次感叹时代风气的变化,内心忧虑重重,就像优美的乐章却被庸俗之音侵扰。难道你们没有看见那生长在渭水边的千亩竹林吗?那是我亲手种植的绿竹。如果得到良好的培育,它终究会成为伟大的事业,不要浪费时间去厌恶那些浮华的东西。世上浅薄的人往往缺乏远见,如同被束缚的野兽和被折损羽翼的飞鸟。我们应像慧眼识马的伯乐一样,看待那些平凡的众生,而那些沉溺于世俗享乐的人,如同坐在汤鼎旁的虱子。
去完善
释义
蛮触:指蛮夷与楚越两国交战之地,借指战争之地。 封疆:古代诸侯国的边界。 日勍敌:每天的强敌,这里指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金丹:古代道教所说的仙丹,具有神奇的功效。 膏肓疾:病入膏肓,指无法治愈的疾病。 抖擞风埃:抖落风尘,指抛开世俗的烦恼。 大雅:指诗歌的最高境界。 帝籍:帝王的田籍,比喻国家的重要事务。 三叹变风:多次感叹诗风的变迁。 箾韶:古代的一种音乐。 淫哇:形容庸俗的音乐。 渭川:指陕西渭河一带。 千亩拂云长:形容树木高大。 数寸碧:形容新绿的嫩叶。 苟得:只要能得到。 巨世:巨大的树冠。 勿玩流光生厌射:不要沉迷于短暂的光阴而产生厌倦之心。 浅者:浅薄的人。 无远识:没有深远的见识。 系足:绑住脚。 摧翼:折断翅膀。 伯乐:古代善于相马的人,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冀北群:冀北的马群,比喻众多的人才。 汤鼎:古代的青铜器。 吊淮南虱:形容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以诗人自我期许为核心主题的诗篇。开篇“蛮触封疆日勍敌,金丹不疗膏肓疾”,诗人将社会现象比喻为战乱纷争的疆域,虽有良药但无法根治病灶所在。而诗歌艺术就像沙漠中的绿洲,唤醒人们对于美好的追求。 接下来,“抖擞风埃发诗骨,参差头角崭然出”,诗人表达了自己在滚滚红尘中仍坚守信念,保持着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他提醒“诸子政须勤帝籍”,希望同行们能够珍视并传承文化传统,正如耕耘者在田地里辛勤劳作。 “三叹变风我心恻,箾韶忍受淫哇屈”则表达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忧虑,他痛心于作品质量下降,却又无奈地面对现实中的不公与压抑。诗人在这里暗示了文学的价值在于真实反映社会,而并非迎合低俗趣味。 随后,“岂不见渭川千亩拂云长,前日手栽数寸碧”是比喻之词,意味着文化传统的悠久历史,经过世代努力得以传承和发展。然而诗人也担忧,如同培育树苗一样,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和用心呵护,会导致文化的凋零。 最后,诗人表达了他的远见卓识。“苟得其养终巨世,勿玩流光生厌射”,他呼吁世人要珍惜并发展文化遗产,而非贪图短暂的快乐与功名。同时指出,现实中很多人目光短浅,不具远见,就像被束缚手脚的动物和失去翅膀的飞鸟。而真正有能力的人却得不到重视,就像良马未遇伯乐。这首诗具有深远的寓意,既是对个人和社会的责任担当,又是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喜诸子所和诗盟歌俱有可采再用韵见意》出自南宋诗人钱时之手。据查资料得知,该诗创作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 钱时(生卒年不详),字子是,号融堂,浙江嘉兴人,此时期他刚考中进士不久。在宋孝宗年间,中国儒家士大夫的地位受到尊崇,科考制度较为完善,文人墨客们常以吟诗作对、交流文学创作心得为乐。钱时作为新科进士,有着广泛的社交圈子,与其他志同道合的才子才女共同探讨诗歌艺术。此时正是南宋繁荣昌盛的时期,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文人文化非常活跃。 该诗表达了钱时对新结识的诗友们唱和诗篇的喜悦之情,以及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珍视。诗人也希望能通过这次再韵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执着和谦逊。这种创作心态代表了当时文人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和对艺术的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