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
一水远能白,群山阴更青。
静怜风细细,闲任雨冥冥。
春色供多病,时情畏独醒。
平生忧国意,客至问朝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江水长远才能映照出白色,群山的背阴处更显青翠。静静地在风中感到细微的声响,悠闲地任凭雨水笼罩在黑暗中。春天的景色让我这个多病之身更加敏感,时事之情让独自清醒的人害怕。我平生的忧虑家国之意,每次有客人来访都会问起朝廷的事务。
去完善
释义
1. 一水:指河流。此处可理解为清溪。
2. 能白:能使之变得清澈明亮。
3. 群山:山峦重叠。
4. 阴更青:指树荫使得群山色彩更加鲜艳。
5. 细细:微风的声音。
6. 冥冥:形容昏暗不明的样子。
7. 多病:比喻诗人自己多愁善感的个性。
8. 时情:世俗的风尚。
9. 畏独醒:害怕因清醒而与世俗不合。
10. 忧国意:关心国家大事的心情。
11. 客至问朝廷:有客人来访时,谈论起国家朝廷的事情。
去完善
赏析
《闲居》是南宋诗人黄公度的诗作,描写了诗人在退隐后的生活与心态。诗人以简练的诗句勾勒出自然景色的变化,同时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
首联“一水远能白,群山阴更青”描绘了一幅开阔的山水画卷,体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生机。通过“一水远能白”表现河流蜿蜒流淌、宁静致远的景象;“群山阴更青”则借阴雨天气中的山脉突显其幽深苍翠的特点。这两句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又寓含着人生哲理,传达出诗人旷达的胸襟。
颔联“静怜风细细,闲任雨冥冥”通过对风和雨的描绘展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这两句中,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以人的情感。“静静怜风细细”表现出诗人对轻柔微风的爱怜之情,同时也传达了内心的恬静与宁静;而“闲任雨冥冥”则表达了诗人处之泰然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颈联“春色供多病,时情畏独醒”抒发了诗人对生活困境的忧虑和对世事的无奈。“春色供多病”意味着美好的春光却成为诗人多病的源头,透露出他的惆怅;“时情畏独醒”则表现了诗人担心自己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容易被误解和排挤。这两句使整首诗的情感由乐观转向深沉。
尾联“平生忧国意,客至问朝廷”是诗人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点睛之笔。在这一联中,诗人回顾自己一生的抱负和信念,即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当有客人来访时,他会与他们谈论朝廷的政务得失,关注国家的命运。这充分展现了诗人虽身处闲居之地,仍心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总体而言,《闲居》这首诗融情于景,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纷扰的情怀以及崇高的理想。同时,作品展示了南宋文人忧国忧民的传统精神,使其在文学史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闲居》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黄公度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作于公元1174年,当时黄公度正处于中年时期,官场生涯相对平稳。他在诗中将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悟融入其中,表达出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在黄公度生活的南宋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这使得很多文人志士对社会现实产生了强烈的不满。黄公度也身处其中,但他并未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了闲居的生活方式,远离世俗纷争,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在这首诗中,他以“闲居”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展现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超然态度和高尚情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