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一夜纪候
春光正浓二三月,气候不作春和柔。
白昼炎炎若盛夏,半夜凄凄如老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光在三二月最盛,但气候并不像春天般温和柔软。白天酷热如同盛夏,而深夜却冷得像是晚秋。
去完善
释义
1. 二三月:指农历二月和三月份,是春天的季节。
2. 气候不作春和柔:气候并不像春天通常应有的温暖和柔和。
3. 白昼炎炎若盛夏:白天阳光炽热如同夏季一般炎热。
4. 半夜凄凄如老秋:半夜气温低,寒冷犹如秋天的感觉。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三月十一夜纪候》中,陈淳通过对春天的独特描绘,传达出了自然界气候变化无常的深刻体会。他首先描述了春天里“春光正浓二三月”的美好景象,紧接着笔锋一转,指出此时的气候并非通常所理解的温暖和柔和,而是“白昼炎炎若盛夏,半夜凄凄如老秋”。这种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观察力的敏锐和对自然的敏锐感知。
通过这样的表达,陈淳引导我们反思对春天的传统印象。在他的笔下,春天并非只有明媚的阳光、盛开的花朵和轻柔的微风,还有炎热的高温以及寒冷的温度。这种真实的自然体验使我们对春天的认知更加全面和立体,也让我们意识到自然界的变化莫测。
在诗歌结构上,陈淳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以早春的浓烈色彩与夏、秋的特点相互映照,凸显出气候变化的无常。这首诗既具有深厚的哲学意味,又富有美感,为读者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思考的盛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月十一夜纪候》是南宋时期著名学者、诗人陈淳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孝宗年间(1163年-1189年),此时正值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期,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严重,民不聊生。
陈淳,字安卿,号北溪,福建长泰人。他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曾担任过一些地方官职,但因为不满官场腐败,多次辞官回乡,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
在这段时间里,陈淳的生活充满了波折。他在任地方官职期间,目睹了百姓疾苦,对朝廷的腐败现象深感痛心。同时,他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尤其是对朱熹的新儒家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其指导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首《三月十一夜纪候》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关切。在诗人的笔下,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象征着人们的希望,而风声则代表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造诣和高尚的人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