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南海僧游蜀
真修绝故乡,一衲度暄凉。此世能先觉,他生岂再忘。
定中船过海,腊后路沿湘。野迥鸦随笠,山深虎背囊。
瀑流垂石室,萝蔓盖铜梁。却后何年会,西方有上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真心修炼的人,早已远离家乡,一件简单的僧袍便能度过冷热交替的时光。在这个世上能够先知先觉,即使到了来世也不会忘记这些经验。
在禅定之中如船只越过大海,过了腊月就要沿着湘江前行。远处荒野里的乌鸦跟随斗笠而行,山中深处的老虎背负行囊。瀑布流水从岩石间流下,萝蔓覆盖了铜梁。日后何时才能再次相见,西方的那个房间永远在那里等待着。
去完善
释义
《送南海僧游蜀》是一首七言律诗,以下为每句的注释:
1. 真修:真实修炼;绝:远离;故乡:出生的地方。这句意思是修行者已远离出生地。
2. 一衲:佛教术语,指一件僧袍;度:度过;暄:温暖;凉:寒冷。这句形容僧人在四季更替中的生活。
3. 此世:此生;能:能够;先觉:先知、预见。这句表示修行者在现世就有预知的能力。
4. 他生:来世;岂:难道;再忘:再次忘记。这句表明修行者在来世的记忆中也不会忘记这段经历。
5. 定中:禅定状态;船过海:渡过大海;腊后:年底。这句描述了在禅修状态下,僧人渡海前往四川。
6. 野迥:荒野遥远;鸦随笠:乌鸦跟随僧人的斗笠;虎背囊:用老虎皮制作的背包。这句描绘了沿途的风景以及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7. 瀑流:瀑布流水;垂石室:瀑布流入石窟;萝蔓:藤蔓植物;盖:覆盖;铜梁:古代宫殿前的铜制横梁。这句写的是瀑布流过石窟,藤蔓覆盖了宫殿遗址的景象。
8. 却后:之后;何年:哪一年;会:相会;西方:极乐世界;上房:佛教用语,指最高的境界。这句是诗人祝愿僧人今后能在极乐世界达到最高境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来自南海的僧人游历蜀地的情景。诗的前两句描述了这位僧人的决心与坚毅,他在真修的道路上已经远离故乡,用一袭简单的僧袍度过炎凉。诗人表达了这位僧人在此世的觉悟和对未来的期待。在接下来的四句里,诗人在描绘旅途的艰险和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暗示了僧人的修为深厚,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最后两句则是对未来重逢的期待,表达出诗人对这位僧人美好祝愿和对佛国净土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南海僧游蜀》这首诗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诗人张蠙所创作的。此诗通过对南海僧人游历蜀地的描绘,表达了对僧人修行弘法的赞扬以及对其即将前往未知地域的关切。在创作这首诗歌时,张蠙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在年轻时曾经入仕为官,但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此后一心钻研诗艺,其作品多为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哲理思考之作。
当时正值五代十国乱世,各国战乱频仍,百姓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南海僧人的关切和祝愿也反映出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而蜀地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区,自古便是佛教兴盛之地,南海僧人游历此地,不仅有助于宣扬佛法,也有利于文化交流与融合。因此,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还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友谊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