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
阿衡专美有商初,谁氏仿佛前规橅。
汉末诸君愤城狐,外召绍卓为韩卢。
毒流三辅被京都,鈇锧至乃诛无须。
纷纭少定泪坞诛,诸君自名谷与孤。
海内各各援鼓桴,才如粟毛争驰驱。
孔明高卧南阳庐,视之过前初若无。
三顾幡然去枌榆,实类有莘彼丈夫。
玄德没地存孤雏,昏暗仅比曹丕奴。
扶之立国西南区,君臣内外靡咨吁。
兹事可直桐宫居,孔明乃古阿衡徒。
何人欲并齐夷吾,是将鱼目方璠玙。
九原可作谁归与,呜呼斯人真起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阿衡专美是商朝伊始之事,模仿者的身影若隐若现。
汉代末年,群雄愤懑于城狐之灾,于是外召士人,共创大业。
毒素蔓延京城三辅,罪大恶极者必遭诛杀。
混乱平定后泪痕犹新,诸位英雄皆为谷与孤的名号所困。
四海之内纷纷擂鼓响应,争相驰骋战场。
孔明高卧南阳草庐,置身事外,视前方纷争如无物。
三次造访,幡然醒悟,离开家乡,他确实是有莘之国的贤能之人。
玄德失去地盘,只能保存一孤雏,昏暗之时,他与曹丕相比也不过是个家奴。
扶持他建立国家于西南之地,君臣之间无一丝忧虑。
这件事情可与古时的阿衡相提并论,孔明就是阿衡的传人。
想要和他齐名的夷吾又是何方神圣,他是把鱼目当成了夜明珠的人。
如果有谁可以唤回孔明的英魂,那真是让人奋起的事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阿衡:古代官名,这里指周公。
2. 商初:商朝初期。
3. 谁氏:哪位古人。
4. 前规橅:之前的规矩模式。
5. 汉末诸君:指东汉末年的一些诸侯。
6. 城狐:指汉朝末年的宦官势力。
7. 外召绍卓:指外部招揽贤能之人。
8. 为韩卢:成为治国安邦的良犬。
9. 毒流三辅:形容腐败势力蔓延到京城。
10. 鈇锧:古代的刑罚工具。
11. 被京都:波及到京城。
12. 无须:没有胡须的人,这里指宦官。
13. 纷纭:混乱的局面。
14. 少定:稍稍安定。
15. 泪坞诛:即“泪污”,指流泪沾污的泥土。
16. 谷与孤:指刘备所建立的蜀汉政权。
17. 海内:全国上下。
18. 鼓桴:击鼓的槌子。
19. 南阳庐:指诸葛亮的草庐。
20. 视之过前初若无:指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表现出的淡泊名利。
21. 三顾: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22. 幡然:迅速改变。
23. 枌榆:指刘备所在的荆襄地区。
24. 有莘:古代的国名,这里用来比喻刘备的才能。
25. 玄德没地:指刘备去世。
26. 孤雏:指蜀汉的皇帝刘禅。
27. 昏暗:指刘禅的政治能力较弱。
28. 曹丕奴:指曹操的儿子曹丕。
29. 扶之立国:扶持刘禅建立国家。
30. 西南区:指蜀汉所在的西南地区。
31. 咨吁:咨询商议。
32. 桐宫居:指诸葛亮主持政务的地方。
33. 阿衡徒:阿衡的后继者。
34. 齐夷吾:指春秋时期的管仲。
35. 鱼目方璠玙:把鱼目比作美玉。
36. 九原:传说中的地名,这里指诸葛亮墓所在地。
37. 可作:可以归来。
38. 归与:指诸葛亮死去。
39. 起予:启发我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孔明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孔明的敬仰之情和对他政治智慧的赞美。诗中提到的“孔明高卧南阳庐,视之过前初若无”,表达了孔明虽身处乱世,却能保持淡定的心态,显示出他的超凡脱俗。同时,诗中提到“孔明乃古阿衡徒”,表明了孔明在诗人心中是一位可与古代贤相媲美的政治家。此外,诗人还以“九原可作谁归与,呜呼斯人真起予”表达了对孔明的怀念之情和对他的敬仰之心。整首诗情感充沛,语言优美,是一首很好的赞美孔明的诗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孔明》是南宋诗人陈长方所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描绘了蜀汉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创作背景:这首《孔明》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分裂,战乱频仍,民众疾苦。陈长方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文人,忧国忧民,关注时政,以诗歌为武器,针砭时弊。他通过赞美诸葛亮忠贞为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寄托了对国家振兴的期盼。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期,陈长方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波折。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第,但并未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孔明》诗。
同时间段内,南宋社会矛盾激化,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北伐恢复中原。与此同时,民间知识分子对现实政治多有批判,倡导儒家伦理道德,提倡忠诚爱国精神。陈长方作为其中的一员,通过吟咏诸葛亮的事迹,传达了这一时代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