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次黄仲甄韵
破晓庭皋一叶风,年华苒苒覉穷。
独携拄杖行溪曲,恐有挐音出苇丛。
世界大千尘偶集,人生三十日方中。
只须饱饭随比过,矰缴何曾到塞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黎明时分,拂晓的风吹拂着庭院的树梢,时间如流水匆匆而过。
一个人拿着拐杖沿着弯曲的小溪前行,生怕从芦苇丛里传出奇异的声音。
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都是偶然相遇在一起的,人生的黄金阶段恰好在30岁左右。
只需要吃饱喝足过好每一天,那么生活的困难和挑战就像射向大雁的箭矢一样无法触及我们。
去完善
释义
1. 破晓:天刚亮的时候。
2. 庭皋:庭院里的空地。
3. 一叶风:指秋天来临。
4. 华:即“花”,此处指植物。
5. 苒苒:草盛的样子,这里形容植物繁茂。
6. 覉穷:指困厄之境。
7. 独携:独自携带。
8. 拄杖:手杖,拐杖。
9. 行溪曲:沿着弯曲的溪流行走。
10. 挐音:疑为水鸟的叫声。
11. 苇丛:芦苇丛生的湿地。
12. 世界大千:佛家语,指广大的世界。
13. 尘偶集:尘世事物的偶然聚合。
14. 方中:正当中,指人生中年时期。
15. 只须:只需要。
16. 饱饭:吃饱肚子。
17. 随比过:随随便便地过日子。
18. 矰缴:古代捕鸟的器具,这里比喻小人谗言。
19. 何曾:从未,从来没有。
20. 塞鸿:鸿雁,比喻远离纷扰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秋怀次黄仲甄韵》是南宋诗人李流谦在秋天来临时,抒发自己感慨之作。诗人在黎明时分被庭院里的风声惊醒,看到一片落叶飘零,感叹时光荏苒,自己的处境依然困厄。接下来,他独自在溪流旁徘徊,担心芦苇丛中会有异响传来,表明他对世事的担忧与警觉。“世界大千尘偶集,人生三十日方中”则揭示了诗人对世界的认识:世间纷繁复杂,犹如尘土偶然汇聚;而人的生命短暂,就如同日中的阳光,转瞬即逝。诗人告诫自己,只要吃饱穿暖,就能安然度过人生,不必担忧那些无谓的纷扰和攻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秋怀次黄仲甄韵》是南宋诗人李流谦的一首抒情诗。它创作于公元1207年,正值南宋时期,金国入侵,政权岌岌可危的历史背景下。此时作者生活困苦,志向难伸,故借秋季景象抒发感慨之情。
在1207年,南宋政权已经经历了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金国的入侵给中原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的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李流谦的人生际遇也是颇为坎坷。他原本志在国家兴亡,希望能为国家尽一份力量,然而现实却让他壮志难酬。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仕途受挫,生活拮据,这使得他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无奈和失望。
在这一年秋天,李流谦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秋怀次黄仲甄韵》。他用诗歌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以及自己在这个季节中的所思所想。他以落叶、残阳、孤鸿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现实的忧虑。这首诗充满了忧伤和哀愁,反映了作者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心灵磨难。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