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钱塘渡口

标题包含
钱塘渡口
天堑茫茫连沃焦,秦皇何事不安桥。 钱塘渡口无钱纳,已失西兴两信潮。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施肩吾(1850-1923),原名施景琛,字肩吾,号琴轩,浙江杭州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诗人。 施肩吾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科...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辽阔的天堑与沃焦相连,秦始皇为什么没有修建好这座桥呢? 在钱塘江渡口,因为没有金钱来支付,所以已经失去了两次潮水的信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天堑:天然形成的巨大沟壑或河流,这里指钱塘江。 2.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3. 沃焦:传说中的神石,相传秦始皇曾派遣卢生寻找长生不老药,历经险阻找到沃焦山。 4. 安桥:架桥以通行。这里指秦时沿海修筑的甬道。 5. 钱塘渡口:即钱塘江渡口,位于今浙江杭州。 6. 无钱纳:无法用钱收买,意为无法用金钱换来安稳。 7. 西兴:古时的渡船码头。 8. 两信潮:即两次涨潮。
去完善
赏析
《钱塘渡口》是唐代诗人施肩吾的一首描绘钱塘江潮的诗歌。这首诗通过对钱塘江渡口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 首句“天堑茫茫连沃焦”描绘了钱塘江的辽阔景象,将之喻为难以逾越的天堑。“沃焦”是指传说中的海神沃焦婆,相传她掌管着海水,这里用以形容钱塘江的广阔无边。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江的敬畏之情,也为接下来的议论作了铺垫。 第二句“秦皇何事不安桥”以秦始皇修筑长城、开辟直道的典故为引子,提出问题:为什么连秦始皇都无法在钱塘江上修建桥梁呢?这一问既是对秦始皇的强大势力的肯定,也是对钱塘江自然环境的敬畏。同时,这也是诗人对历史的一种反思,暗示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时应当保持谦逊和尊重。 第三句“钱塘渡口无钱纳”揭示出诗的主题,即钱塘江渡口的问题。“无钱纳”意味着无法支付过路费,表明当时的渡口可能是有偿使用的,而由于某种原因,使得过往行人无法支付费用。这一句展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切,关注民生问题。 末句“已失西兴两信潮”则描述了当时钱塘江渡口的状况:曾经的两次信潮(定期而来的潮水)已经消失,意味着渡口的功能已经丧失,无法正常使用。这一句深化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表达了他对民众出行不便的忧虑。 总的来说,《钱塘渡口》这首诗通过描绘钱塘江渡口的历史与现状,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展现了他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钱塘渡口》是唐朝诗人施肩吾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壮丽景象,以及诗人在渡口所见的自然风光和人生哲理。 首先,关于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在这个时期,大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中兴,国家相对安定,文化繁荣发展。施肩吾作为唐代著名文人,他的诗歌才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其次,在唐德宗贞元年间,施肩吾的人生命运颇富戏剧性。他早年以明经科及第,进入仕途,后因触犯权贵而被贬谪。此后,他弃官隐居于钱塘江畔,过着田园生活。这样的经历使他对自然景色有着深刻的体验,也为他创作《钱塘渡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再次,这一时期的唐代社会,正处于中晚唐之交,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钱塘江流域一直是江南地区的经济重镇和文化中心之一。施肩吾作为钱塘江畔的一位隐逸文人,他的作品自然受到了当地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熏陶。他在《钱塘渡口》中描绘的钱塘江潮,正是这一地域特色的生动体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