湓城赠别
楚岸青枫树,长随送远心。九江春水阔,三峡暮云深。
气调桓伊笛,才华蔡琰琴。迢迢嫁湘汉,谁不重黄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江边的青青枫树枝丫,始终伴随着离去的船儿和无尽的离愁。江水滔滔不绝,消失在远方的天际;暮色中的三峡高峰之上,涌动着厚厚的云层。就如同音乐家桓伊的笛声那样高洁,又如才女蔡文姬的琴音那般动听。她嫁给了远离家乡的人,这婚姻之于她,如同远处静水之中的湘江、汉江,陪伴着她度过了每一个春夏秋冬。这样的贤淑女子,有谁不珍惜呢?

去完善
释义
1. 湓城:古县名,今江西省九江市。
2. 楚岸:长江边的楚地。
3. 青枫树:即枫树,秋天变为红色,古人常用其象征离别。
4. 随:陪伴。
5. 送远:送别远去的人。
6. 九江: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之间的九江市。
7. 三峡: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位于湖北省和重庆市境内。
8. 暮云:傍晚的云彩。
9. 气调:风度气质。
10. 桓伊笛:桓伊擅长吹奏笛子,这里指代音乐。
11. 才华:才能和智力。
12. 蔡琰琴:蔡琰即蔡文姬,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擅长弹琴,这里指代音乐。
13. 迢迢:形容距离遥远。
14. 嫁湘汉:嫁到湘江和汉水一带。
15. 重黄金:看重财富。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借由楚岸的青枫树、长江的水阔以及暮云之深等自然景象来表现出作者深沉的离别之情。在抒发情感时,作者用"气调桓伊笛,才华蔡琰琴"两句来形容即将分离的朋友,既暗示了他们的友情深厚,又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才情相互欣赏。最后两句,"迢迢嫁湘汉,谁不重黄金",则是对分别后的生活作了想象和展望,如同寓意着虽然身处异地,但友谊永恒,就像黄金一样珍贵难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湓城赠别》这首古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诗人陈陶正值壮年时期。此段时间,他游历了中国的许多地方,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和人生体验。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皇权逐渐衰弱,中央集权受到削弱,藩镇割据现象严重。同时,唐代社会的经济、文化依然繁荣发展,科举制度也进一步完善,士人阶层日益壮大,成为了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
陈陶作为一个文人墨客,他的生活圈子主要集中在士人阶层。因此,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例如在《湓城赠别》一诗中,他通过描绘离别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动荡时局的担忧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