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宿梓州牛头寺

标题包含
秋宿梓州牛头寺
月去簷三尺,川云入寺楼。灵山顿离众,列宿不多稠。 篆字焚初缺,翻经诵若流。窗闲二江冷,帘卷半空秋。 诏散松梢别,棋终竹节收。静增双阙念,高并五翁游。 鹤梦生红日,云闲锁梓州。望空工部眼,搔乱广文头。 石室僧调马,银河客问牛。晓楼归下界,大地一浮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洞(生卒年不详),字才江,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主要活动在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 据《全唐诗》记载,李洞是京兆人,即今陕西西安一带。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境富裕,但本人却生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月光离屋檐三尺远,云朵飘入寺庙楼阁。突然间远离众生,星辰不显得密集。焚烧篆字使其显出缺陷,阅读经典就像流水一样流畅。窗户旁的两江显得格外冷清,窗帘卷起带来了秋天的气息。告别了松梢的诏书,结束了竹子的对局。增加了对双阙的思念,像五翁那样登高望远。红色的太阳照醒了仙鹤的梦,云朵轻轻地缠绕着梓州。杜甫的眼睛望向天空,骚乱了广文的头。石室的僧侣们正在调整马匹,银河的游客询问着牛郎织女的故事。清晨的楼阁回归现实世界,大地就像一个漂浮的水泡。
去完善
释义
1. 梓州:唐朝时期的州郡名,位于四川省中部偏北。现在属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 2. 牛头寺:位于梓州的著名寺庙,因形似牛头而得名。 3. 簷:同“檐”,屋檐。 4. 列宿:群星,此处指寺庙附近的星辰。 5. 篆字:刻有篆书的字模,这里代指佛经。 6. 翻经:翻阅经文。 7. 二江:指长江与嘉陵江,此处泛指四川境内的江河。 8. 双阙:古代宫庙前两边供瞭望的楼观,此处代指皇宫。 9. 五翁:五位隐居高人,这里代指隐居者。 10. 工部:古代官职名称,这里代指杜甫,因其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11. 广文:唐朝时期的一个文学馆,这里代指文人墨客。 12. 石室:指寺庙的石屋。 13. 银河客:形容远方的客人,此处借指诗人自己。 14. 问牛:源自《周易·大畜》中的“牛键”,意为从事农耕。 15. 浮沤:水面上的泡沫,比喻短暂的事物。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在牛头寺所见的夜景及心中所思。开篇以月色、山川和云雾引出牛头寺,体现其静谧与超脱的氛围。紧接着,诗人以“篆字”、“翻经”描绘寺庙内部的场景,表达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随后,通过对窗户、窗帘的描绘,展现了窗外江景的壮丽和秋天的萧瑟。诗人通过“诏散”、“棋终”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对世事的无争心态。接著,诗人通过对双阙、五翁等景象的描述,表明自己对于历史的感慨和哲理的思考。尾联则透过对外界的观察,表达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对生命的思考。总的来说,本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宿梓州牛头寺》是唐代诗人李洞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在这一年里,李洞游历蜀地,途经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夜宿牛头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此时,唐朝已进入衰落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作为文人墨客的李洞,亲眼目睹了社会的疾苦,对现实充满了忧虑和不满。然而,他无力改变这种局面,只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诗歌创作中。 此外,这一时期,佛教在唐朝非常盛行,寺庙林立,僧侣众多。牛头寺是梓州的一座著名古刹,历史悠久,香火鼎盛。李洞夜宿牛头寺时,感受到了寺庙的宁静与神秘,这也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