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尼大德院
云鬟早岁断金刀,戒律曾持五百条。
台上灯红莲叶密,眉间毫白黛痕销。
绣成佛国银为地,画出王城雪覆桥。
清净高楼松桧寺,世雄翻媿自低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年间,她梳着高高的发髻,遵守着严格的纪律。
舞台上的灯光照在密集的莲叶上,她的眉毛显得尤为洁白。
她用绣花针在丝绸上描绘出佛国的景象,用画笔描绘出覆盖着白雪的王城桥梁。
在这座宁静的高楼寺庙里,世人纷纷低头敬拜。
去完善
释义
1. 云鬟:指头发。这里比喻尼姑的发型。
2. 金刀:指剃度出家。
3. 戒律:佛教的教规。
4. 五百条:佛教有五百罗汉之说,这里是泛指。
5. 台上灯红:指佛前的油灯。
6. 莲叶密:比喻寺庙中供奉的莲花座。
7. 眉间毫白:指眉毛间的白色毫毛。这是佛教中的佛陀三十二相之一。
8. 黛痕销:指化妆的痕迹消失。
9. 绣成佛国:形容寺庙中的佛像。
10. 王城:指长安。这里是泛指。
11. 雪覆桥:形容冬天的景色。
12. 松桧寺:指尼姑住的寺庙。
13. 世雄:指世间的英雄。这里是反讽的说法。
14. 翻媿:反而感到惭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洞所作,以“尼大德院”为题,描述了尼姑修行的场景和生活。首句“云鬟早岁断金刀”形象地描绘出尼姑早年削发为尼的情景,体现了她们坚定的信仰和决心。第二句“戒律曾持五百条”则表现出尼姑严守戒律、克己奉公的品质。接下来的两句“台上灯红莲叶密,眉间毫白黛痕销”是对尼姑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示了其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淡泊态度。第五句“清净高楼松桧寺”则以清静的高楼和繁茂的松桧映衬了尼姑院内的宁静祥和氛围。末句“世雄翻媿自低腰”则是作者对尼姑品德的赞美,表达了对其谦逊态度的敬仰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尼姑的生活风貌,表达出作者对修行的敬意和对尼姑美德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尼大德院》是唐朝诗人李洞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尼大德院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敬仰之情。创作于唐末五代时期,具体时间难以确定,但大致在9世纪末至10世纪初。
李洞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经历了黄巢起义、唐朝灭亡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使他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反思。在动荡的年代里,他选择了隐逸山林的生活,希望通过禅修来寻求心灵的慰藉。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宗教色彩,表达了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在这个时代,佛教在中国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佛教寺院成为人们逃避现实、寻求精神寄托的场所。尼大德院作为一所尼姑庵,吸引了众多信士前来朝拜。李洞通过游览尼大德院,感受到了寺院的宁静与超脱,从而创作出这首抒发自己内心感悟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