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圭峰旧隐寄荐福栖白上人
返照塔轮边,残霖滴几悬。夜寒吟病甚,秋健讲声圆。
粟穗干灯焰,苔根浊水泉。西峰埋藓石,秋月即师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夕阳映照在塔轮的边缘,雨滴挂在那儿悬挂着。夜晚寒冷时,我因病而痛苦地吟唱着,然而秋天的健康却让我声音圆润。
灯芯上的稻谷成熟得像火一样,苔藓的根部流淌着混浊的水源。在西边的山峰上,被埋藏的藓类石头静静地躺着,而月亮则是我对老师深深的敬意。
去完善
释义
1. 圭峰:山峰名,位于今中国河南省洛阳市。
2. 旧隐:过去的隐居处。
3. 寄:寄送,这里指写诗赠人。
4. 荐福栖白上人:唐代僧人,名栖白,为荐福寺僧。
5. 返照:夕阳的回光返照。
6. 塔轮:佛塔的层数。
7. 残霖:剩余的小雨。
8. 滴几悬:水滴挂在枝头。
9. 夜寒:夜晚寒气重。
10. 吟病甚:生病时吟诗。
11. 秋健:秋天健康。
12. 讲声圆:讲课的声音圆润。
13. 粟穗:指灯光照耀下如粟粒般的微小火焰。
14. 干灯焰:微弱灯光。
15. 苔根:青苔滋生的地方。
16. 浊水泉:浑浊的水源。
17. 西峰:西方的山峰。
18. 埋藓石:被藓类植物覆盖的石头。
19. 秋月:秋天的月亮。
20. 即师禅:靠近师傅修炼。
去完善
赏析
《登圭峰旧隐寄荐福栖白上人》是一首描绘山水景色和抒怀寓意的诗歌。诗人在登高望远之际,用凝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深山古刹的画卷,表达了自己与僧侣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面对自然景色的感慨。
“返照塔轮边,残霖滴几悬”为起句,描述了夕阳照射在佛塔上,雨水从屋檐滴落的景象。此处通过“返照”、“残霖”等词汇,传达了时光流逝、万物枯荣的感受,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
接着诗人以“夜寒吟病甚,秋健讲声圆”抒发个人情感。前一句描述了夜晚寒冷、身体不适的情状,后一句则表明诗人在秋日仍能保持精神健硕,可见其心态乐观且意志坚定。此两句既展示出作者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品质,也流露出与荐福栖白上人深厚的友谊。
随后的“粟穗干灯焰,苔根浊水泉”中,诗人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将山间寺院的景物具体化:干枯的粟穗犹如昏黄的灯火;苔藓遍布的泉眼揭示出水源的天然洁净。这里既有自然景色的优美,也有内心世界追求清静的向往。
结尾“西峰埋藓石,秋月即师禅”为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秋月为背景,刻画了位于西边的山峰已被青苔覆盖的古老石碑。这种景象象征了佛教教义的源远流长,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佛法的崇敬和参悟。结尾借助这种意境,使整首诗拥有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由唐代诗人李洞创作的古诗,诗名为《登圭峰旧隐寄荐福栖白上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850年前后,正值晚唐时期。
在这个时期,李洞作为一位颇有才情的诗人,其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自小勤奋好学,对诗歌有着极高的热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树,这使他更加专注于诗歌创作。他曾游历全国各地,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虽然此时佛教已经在中国传播了近千年,但仍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许多文人雅士纷纷寻求心灵的慰藉,他们或隐居山林,或投身宗教,以求在乱世中找到一份宁静。李洞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之一。
在这首诗中,李洞通过描绘自己登上圭峰旧隐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己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他渴望能在远离尘嚣的地方找到一份宁静,同时也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喜爱。这首诗充分展示了李洞在晚唐时期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使之成为了一首极具时代特征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