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偈颂六十七首 其三

标题包含
偈颂六十七首 其三
有句无句,金乌吞玉兔。 如藤倚树,癞马系枯椿。 树倒藤解,一冬烧不尽。 句归何处,石虎当途踞。 呵呵大笑,龙头蛇尾。 捺倒烂泥里,刚刀不斩无罪之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原妙,字宗源,号瑞岩,俗姓李,生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卒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他是禅宗曹洞宗第十三代传人,为南宋末年至元代初年的著名禅师。 释原妙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自幼出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有无句子,日暮月升。 如藤倚树,病马拴枯桩。 树倒藤散,一季火烧不完。 句子归宿,石头老虎路上蹲。 哈哈笑出声,龙首蛇尾。 摔倒在泥泞中,利刃不杀无辜之人。
去完善
释义
1. 金乌:指太阳。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每天从东方的扶桑升起,落在西方的若木。这里用来比喻阴阳结合,意指宇宙阴阳两种力量的交融与转化。 2. 玉兔:月宫里的兔子,此处以金乌、玉兔喻指天地的昼夜变化。 3. 癞马:身上长癞疮的马,这里以癞马喻指世间一切事物。 4. 枯椿:干枯的香椿树,这里是用以比喻事物的变化无常。 5. 石虎:比喻顽固的人。 6. 当途踞:挡在路中间,不愿退让。 7. 龙头蛇尾:开始气势磅礴,最后却草率收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颂六十七首 其三》是南宋时期禅宗高僧释原妙的诗作。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67首诗中的第三首,每首都以禅宗的公案、故事或人生哲理为主题。这首诗主要表现禅意和机锋,充满了哲理和讽刺意味。 诗句“有句无句,金乌吞玉兔”表达了作者对言语表达的疑虑,提醒人们避免执着于文字。金乌和玉兔分别代表了太阳和月亮,两者无法同时出现在天空,暗示了文字与道不可言说的矛盾。 “如藤倚树,癞马系枯椿”这一句中,藤代表执着,树代表事物本质,病马象征着无明众生。这句意思是说,世俗的智慧总是把修行者的精神系在无常的事物上,而修行者应舍弃这些表面的东西。 “树倒藤解,一冬烧不尽”描述了事物的变化无常,看似依赖的事物一旦消失,执念也会随之消散。这种改变可能会带来一时的痛苦,但终究会过去。 接下来的“句归何处,石虎当途踞”,句指的是诗文和知识,石虎是路边的石头雕刻成的虎。作者以石虎占据道路喻指知识和思考可能会阻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 最后两句“呵呵大笑,龙头蛇尾。捺倒烂泥里,刚刀不斩无罪之人”,更是充满嘲弄与自嘲。龙头蛇尾,形象地描绘了世间人梦想功成名就却终是一事无成的悲哀。而后面的“刚刀不斩无罪之人”意味着在佛性面前,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成佛机会,不会被社会地位或行为所影响。整首诗展示了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并强调了对内心真实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六十七首 其三》是宋代诗人释原妙的一首禅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50年左右的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释原妙作为一位禅宗高僧,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游历四方,寻求禅宗的真谛,最终在临济宗门下得悟。他的诗歌作品主要表达了其对禅宗哲学的理解和体验,以通俗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禅宗哲理。 在南宋时期,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多变,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然而,禅宗作为一种强调个人修行和顿悟的佛教流派,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释原妙的诗歌作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禅宗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