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道旁稚子

标题包含
道旁稚子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赤立仍苦饥。 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肌。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獬(1024年-1072年),字毅夫,一作义夫,号云谷,又号愚溪,北宋文学家。 郑獬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中进士,历任陈州通判、荆南知府、开封...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孩子怕冷在床下哭泣,双脚赤裸站立仍在忍受饥饿。 上天将你带到世间并非为了拖累你,让你不如鸭子和野鹅那样具有温暖的羽毛。 朝廷在各地广植桑树和柘树,难道就没有一丝布为你制成衣服吗? 真羡慕那些鸟儿有一身羽毛,即使冰雪覆盖群山仍然能够飞翔。
去完善
释义
《道旁稚子》注释如下: 1. 稚儿:年幼的儿童。这里指贫困儿童。 2. 床下啼:在寒夜里哭喊。 3. 两骭:小腿。 4. 赤立:裸露双腿站立。 5. 苦饥:饥饿难忍。 6. 天之生汝:指天生为穷人。 7. 累:负担。 8. 使汝不如凫鹜肌:让你们这些穷人无法像鸭子一样拥有温暖的羽毛。 9. 官家:国家。 10. 桑柘:桑树和柘树,古人常用它们的树皮养蚕制丝。 11. 寸缕:一丝一缕的布匹。 12. 解飞:能够飞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贫苦人家孩童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首句“稚儿怕寒床下啼”生动地刻画了孩子们在寒冷中颤抖哭泣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的无助和无奈。接着,诗人通过“两骭赤立仍苦饥”进一步揭示了孩子们饥饿的痛苦。然后,诗人提出了一个反问:“天之生汝岂为累?”表达了对上天的质疑,暗示孩子们的苦难并非由于天意,而是社会的剥削和不公所致。接下来的两句,诗人指出,尽管官方的桑树和柘树遍及各地,但孩子们却无法得到一丝一毫的帮助。最后,诗人通过对比孩子和飞鸟的境遇,发出了深深的叹息:那些鸟儿虽然生活在严寒之中,却能够依靠羽毛抵挡风雪,而孩子们却因为一无所有而无法抵抗寒冷的侵袭。整首诗以儿童的视角展现社会的不公,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道旁稚子》是北宋诗人郑獬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路旁玩耍的孩童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纯真童心的赞美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大约公元1050年左右。 在创作这首诗时,郑獬正身处人生的低谷。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在官场上却屡遭排挤,始终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因此,他对世态炎凉有了深刻的体会,也对儿童的天真无邪产生了深深的向往。 在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教育制度也相对完善。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常常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儿童嬉戏来表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郑獬也不例外,他在这首诗中以儿童的视角展示了一个纯真的世界,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