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住僧
百补袈裟一比丘,数茎长睫覆青眸。
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身着百补袈裟的小和尚,几根长长的睫毛覆盖着他的眼眸。
想必他早已习惯独自居住山林,只有对着寒泉自行剃度。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百补袈裟:指破损程度很高的僧衣。
2. 比丘:指出家人,这里指代僧人。
3. 数茎长睫:形容眼睛下睫毛的长度。
4. 青眸:指眼珠,这里的“青”是黑色之意。
5. 多应:表示推测的词汇,相当于“大概”“可能”。
6. 唯照寒泉:意思是只对着清澈的水面或寒冷的泉水。
7. 自剃头:自己剪头发,即自己动手进行剃度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僧侣生活的古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这位独住僧的形象和心境。他身穿百补袈裟,是一位修道的比丘;他的眼睛深邃而富有灵性,睫毛修长。这位僧侣或许早已习惯了独居山林的生活,只有在寒冷的泉水边独自剃度时,才会感到一些孤独与寂寥。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传达了深沉的情感,令人对这位独住僧的虔诚与坚韧心生敬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独住僧》是唐代诗人徐凝创作的一首描绘僧人独居生活的诗。这首诗约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当时徐凝正身处盛世唐朝,与其他文人墨客一样,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
此时,大唐国势蒸蒸日上,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佛教信仰深入人心,寺庙众多。诗人在游历过程中,邂逅了一位孤独的僧人,为他的精神境界所感动,写下了这首《独住僧》。
在诗中,徐凝通过描述独居僧人“松风吹白云”的修行生活,展现了高僧超脱世俗纷扰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人也在感叹自己在尘世的繁杂纷争中难以找到心灵的宁静,进而表达了对归隐山林、寻求内心安宁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