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李尚书奏毁淫昏庙
传闻废淫祀,万里静山陂。欲慰灵均恨,先烧靳尚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据说废止了过多的祭祀活动,整个国家都因此安静下来。要安慰那些痛恨此事的人,首先应该焚烧掉靳尚的祠堂。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浙西:今浙江省西部地区。
2. 李尚书:指唐代名臣李德裕,曾任浙江西道观察使,平定了浙西的叛乱,肃清了当地的淫祠。
3. 淫昏庙:指当地那些不合礼制规定的神祠。
4. 灵均: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名灵均,他主张按古制改革政治,但由于贵国之妒而遭陷害。这里借指被冤枉的人。
5. 靳尚:战国时楚国佞臣,此处指代残害忠良之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浙西李尚书下令摧毁淫昏庙的场景,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对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决心。首句“传闻废淫祀”展现了李尚书作为正义使者,打破陈规陋习的形象。紧接着的“万里静山陂”则强调了这个决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使整个地区都沐浴在清明与正义的氛围中。诗的后两句通过描述焚烧靳尚祠的情景,借喻表示要慰藉屈子的冤屈之恨,为民众树立起一个榜样,引导人们发扬正气,远离邪恶势力。总的来说,本诗富有象征意义,抒发了作者对于崇善弃恶的美好愿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徐凝在公元807年创作了这首古诗《浙西李尚书奏毁淫昏庙》。在这个时期,他正值中年,经历了仕途的起起伏伏,对政治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时,唐朝已经进入了中晚期,社会矛盾逐渐凸显,民生疾苦,道德沦丧,信仰危机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国家的发展。
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文人,徐凝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于是,他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此现象的关注和忧虑。在这首古诗中,他赞美了浙西李尚书坚决取缔淫昏庙的事迹,认为这是恢复正义、重塑道德观念的重要一步。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徐凝本人对于信仰失范、道德沦丧等问题的深深担忧,以及他希望唤起人们关注这些问题、共同努力改善社会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