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叛儿
哀怨杨叛儿,骀荡郎知否。香死博山炉,烟生白门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悲怜那离散的姑娘,潇洒的郎君是否知道。香气消散于博山炉,烟雾在白门柳树间升起。
去完善
释义
注:
1. 杨叛儿:古代乐府名篇。原指汉代人杨恽因得罪皇帝而判死刑的故事。这里借指乐曲本身。
2. 哀怨:悲伤愁苦的情感。
3. 骀荡:放荡不羁的样子。
4. 郎:此处指的是男子,这里代指音乐爱好者。
5. 知否:了解吗?
6. 博山炉:中国古代的一种熏香炉,以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香气闻名。
7. 白门柳:南京的古称,因其地理位置位于长江之南而得名。这里的“白门柳”可以理解为南方的风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春天的傍晚,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在等待着她的情郎归来。她手中的香炉已经熄灭,烟雾弥漫在整个房间里。而屋外的柳树则在晚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她心中的思念之情。
诗人以“哀怨杨叛儿,骀荡郎知否”开头,点出了女子的哀怨和期待。她用“香死博山炉,烟生白门柳”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香炉的熄灭象征着她对爱情的失望,而烟雾则代表了她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心生怜悯和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杨叛儿》是唐代诗人徐凝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8世纪末到9世纪初的唐宪宗时期,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矛盾激化,藩镇割据,战乱频繁,民生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凝以诗为武器,对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统治者昏庸无能的不满,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徐凝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一生都在科场的失意中度过的。他的生活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用自己的才华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他的时代,诗歌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许多文人墨客都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徐凝也不例外,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