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鄂渚至河南将归江外留辞侍郎
一生所遇唯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
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生中遇见的只有你和布衣(指贫寒之人),但普天之下竟然没有人看重你们。即将告别豪门之际,眼泪已经流干,满头白发的游子,最终还是以平民身份归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鄂渚:古地名,即今湖北武汉一带。
2. 元白:指唐朝著名文人元稹和白居易,两人友谊深厚,诗文唱和甚多。这里借指贤达之士。
3. 朱门:古代王公贵族的住宅大门通常涂上红色,因此朱门代指富贵人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徐凝的一首离别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在告别权贵时的复杂心情。
首句“一生所遇唯元白”,表达了对元稹和白居易这两位挚友的感激之情。他们的友谊深厚,让诗人倍感珍惜。
第二句“天下无人重布衣”,则流露出诗人对世人趋炎附势的不满。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世上,没有人看重那些身份卑微的人。
第三句“欲别朱门泪先尽”,描述了即将离开权贵之门的情景。即将分别时,诗人的泪水已经无法控制地涌出。
最后一句“白头游子白身归”,意味着诗人将以一个平凡的身份回到家乡。岁月沧桑,曾经的少年如今已是满头白发,带着一身的疲惫与无奈回到了江外之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徐凝(生卒年不详)是唐代的一位文人,他才华横溢,尤以诗歌见长。据史载,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金榜题名。然而,他的作品却因颇富才情而广为传颂。
《自鄂渚至河南将归江外留辞侍郎》这首古诗描绘了作者历经风雨后终于回到家乡的场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朝时期。
在徐凝所处的时代,科举制度已经逐渐完善,成为士人跻身仕途的主要途径。然而,科举之路并不平坦,许多文人耗尽一生心血也难以登科及第。徐凝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尽管他的才华受到广泛认可,但他却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对家乡的留恋和对仕宦的追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心境。
此外,唐朝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阶层的固化,科举制度也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这使得那些有才干而无缘科举的文人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徐凝写下了这首表达离别之情和人生感慨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