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八月十五夜

标题包含
八月十五夜
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 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徐凝(约公元813年-约公元907年),字不详,号凝,唐朝诗人。他原籍为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市)人,后迁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市)。 徐凝年轻时曾游历长安、洛阳等地,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他的诗才横溢,尤...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八月明亮的夜空下,满天的明月高悬,嫦娥的美丽与桂枝的新鲜相互辉映。这一晚是全年之中最美丽的夜晚,连在十二峰前的诸神都无法抵挡这美景的诱惑,为之驻足停留,陶醉其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徐凝:唐朝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唐德宗至唐宪宗时期。 2. 皎皎:形容明亮的样子。 3. 秋空:秋天的天空。 4. 八月圆:指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圆,即中秋节。 5. 常娥:古代对嫦娥的称谓,这里指代月亮。 6. 端正:形容美丽端庄。 7. 桂枝:古人认为桂树是月亮的象征,因此这里的“桂枝”是指月亮。 8. 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东部的长江北岸,相传为巫山神女的化身。 9. 不眠:无法入睡。
去完善
赏析
《八月十五夜》徐凝的这首诗词以优美而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中秋节的景象。首句“皎皎秋空八月圆”通过月亮的圆缺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和秋天的到来。这里的“皎皎”一词不仅形容了月亮的明亮,还传达了一种寂寥之感。第二句“常娥端正桂枝鲜”则将嫦娥的形象引入诗歌,使得诗意更加丰富。在这里,嫦娥成为了月圆之夜的象征,她的端庄美丽与桂枝的新鲜相映成趣,进一步表现了中秋节的美好景象。 接下来的两句“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则表达了作者对中秋夜的独特感悟。在诗人看来,一年的时光中,没有哪一夜能比得上这八月十五的夜晚。他站在山峰之巅,仰望星空,心中充满感慨。这里的“十二峰”可能是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十二巫山峰,象征着神秘而遥远的地方。而“看不眠”则表明了诗人在这样的夜晚无法入睡,心中的思绪万千。 整首诗词通过对中秋夜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间、空间和生活的独特见解。它既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八月十五夜》是唐朝诗人徐凝于中秋月圆之时创作的一首咏月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06年,此时正值唐朝中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徐凝身为一个文人墨客,以书画和诗歌闻名,其作品受到世人的赞赏。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科举屡次落第,使他深感人生起起落落。这一时期,同朝的文人骚客们也对月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以此为主题创作诗篇。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徐凝借中秋明月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八月十五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