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史堂
流水三间屋,明公半席分。
帝尝招此老,天未丧斯文。
人去留青竹,山空锁白云。
升堂时想像,金石恍然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溪旁的三间房屋,明月照亮其中一半。
皇帝曾经想召见这位老先生,上天还未让这篇文章消失。
人虽离去但留下青青翠竹,山中空空只锁住那悠悠白云。
站在厅堂上时常会想象那个场景,如同听到金石之音恍惚中传来。
去完善
释义
1. 流水三间屋:"流水"指门前有流水的小屋。"三间屋"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单层民居建筑,一般为三间相连,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厢房。
2. 明公:这里是对对方的尊称。一般指的是有名望的士人。
3. 半席分:"半席"意指分配一半的座位,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4. 帝尝招此老:"帝"是皇帝的意思。"尝"是指曾经。"此老"是对年长者的尊称,这里指的是被皇帝召见的贤人。
5. 天未丧斯文:"天"是对上天的称呼。"斯文"在此处指代文化、文明。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有一些挫折,但文化并没有完全消亡。
6. 人去留青竹:"人去"指人事已非,曾经的居民已经离去。"青竹"指的是绿色的竹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人已不在,但绿色依旧存在。
7. 山空锁白云:"山空"形容山中寂静无声。"白云"是指天上的云朵。这句话的意思是山间宁静得仿佛只有白云在飘动。
8. 升堂时想像:"升堂"原指进入正厅,这里比喻学问的高深。"想像"在这里是指推测、猜想。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试图理解这深邃的道理时,似乎可以听到金石之声。
9. 金石恍然闻:"金石"是古代的打击乐器,这里用来比喻高雅的艺术。"恍然"形容突然领悟。这句话的意思是突然之间我似乎明白了其中的真谛。
去完善
赏析
《修史堂》是南宋诗人陈俊卿的作品,全诗通过描绘修史堂的景色和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感慨和对先贤的敬仰之情。首联“流水三间屋,明公半席分”,写的是修史堂的环境,流水潺潺的三间小屋,透露出古朴静谧的氛围,而明公正坐其中,更显出儒雅之气。颔联“帝尝招此老,天未丧斯文”,说的是皇帝曾经召唤这位长者,虽然时局艰难,但天地之间并未丧失文明之光。颈联“人去留青竹,山空锁白云”,进一步渲染了修史堂的清幽与宁静,表明了这里虽然已经人去楼空,但留下了满眼的翠绿竹子和如云的悠悠白云,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尾联“升堂时想像,金石恍然闻”,诗人表达了自己每当步入这修史堂时,就会想象到当年先贤们在这里编修史册时的情景,似乎能听到他们执笔敲击石桌的声音,感叹岁月的流逝和文化的传承。整首诗感情深沉,意境悠远,充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修史堂》是南宋诗人陈俊卿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164年。当时,金国南侵,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陈俊卿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力挽狂澜,整顿朝政。
在这一特殊时期,陈俊卿积极备战,恢复中原,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然而,他意识到历史记载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繁忙的政务之余,致力于修史工作,将南宋的历史记录下来。这首诗正是陈俊卿在修史堂上抒发感慨之作。
在这首诗中,陈俊卿通过对修史堂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他认为,修史是为了警示后人,使国家长治久安。他以孔子的“述而不作”精神为榜样,希望通过修史,使南宋的历史得以传承和发扬。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尽忠的决心和勇气。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