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蒋山谢雨

标题包含
蒋山谢雨
农事春郊闵雨时,乞灵奔走宝公祠。 鑪中沉水才三祝,天外油云已四垂。 蔌蔌通宵茅屋冷,青青破晓麦田滋。 更祈三日滂然泽,大作丰年遍海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春季田野祈求春雨的时候,众人纷纷赶往宝公祠祈祷。 炉中的沉香刚刚烧了三炷香,天空中就已乌云密布。 寒意袭人的夜晚,茅草屋显得格外冷清;而拂晓时分,绿意盎然的麦田正茁壮成长。 更希望接下来三天能下一场滂沱大雨,使丰收之年遍布海角天涯。
去完善
释义
1. 蒋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的一座山,又称为“钟山”。这里是东晋名士谢安的隐居之地,后世因纪念他而得名。 2. 谢雨:向神祈求降雨的活动。 3. 春郊:春天郊外的景色。 4. 闵雨:指盼望降雨的心情。 5. 乞灵:向神祈求。 6. 宝公祠:为纪念唐代著名僧人宝志而立的庙宇,位于南京蒋山上。 7. 鑪中沉水:指在香炉中焚烧沉香。 8. 三祝:三次祈祷祝愿。 9. 天外油云:天空中的厚云,含有雨水。 10. 四垂:四处延伸。 11. 蔌蔌:形容风声。 12. 通宵:整个夜晚。 13.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喻指平民百姓的生活。 14. 青青:绿色,这里形容麦苗生长茂盛。 15. 破晓:天亮的时候。 16. 麦田:种满麦子的田地。 17. 滋:滋润。 18. 三日:连续三天。 19. 滂然:大雨的样子。 20. 泽:降水。 21. 大作:大量产生。 22. 丰年:丰收的年份。 23. 海涯:海边。
去完善
赏析
《蒋山谢雨》是南宋诗人陈俊卿的一首描绘农民祈求甘霖的诗歌。诗人以其生花的妙笔,将一场求雨的场面描绘得生动形象,反映了农耕时期人们对于雨的渴望与依赖。 首联“农事春郊闵雨时,乞灵奔走宝公祠”,点明了诗的主题和背景。春天是农耕的重要时节,此时缺雨则会导致农作物无法生长,农民们自然忧心忡忡。于是他们纷纷来到宝公祠,祈求神灵降下甘霖。这里“乞灵”一词表现了农民的虔诚与无奈。 颔联“鑪中沉水才三祝,天外油云已四垂”,描绘了求雨的过程。炉中的香火刚刚点燃,天上的乌云就已经聚集。诗人以精炼的文字表达了雨云迅速汇聚的景象,暗示了求雨的成功。 颈联“蔌蔌通宵茅屋冷,青青破晓麦田滋”,描述了下雨之后的情况。整夜的大雨使得茅屋变得寒冷,而田野里的麦子却在曙光微露之时变得更加生机勃勃。这里,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雨水滋润万物的神奇力量。 尾联“更祈三日滂然泽,大作丰年遍海涯”,是农民们对未来的期盼。他们希望这场大雨能够持续三天,让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整个沿海地区。这里“滂然泽”和“大作丰年”表达了农民们对于丰收的热切期望。 总的来说,《蒋山谢雨》通过细腻的描绘,呈现了一幅生动的求雨画面,表达了农民们对于甘霖的渴望和对丰收的期许。诗人以其深情的笔触,传递了浓厚的民生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蒋山谢雨》是南宋诗人陈俊卿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这个时期,陈俊卿因与权臣史弥远不合而被贬为建康府通判,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游览蒋山,写下了这首描绘蒋山雨景的诗作。 陈俊卿在南宋初期以博学多才著称,曾任吏部尚书、枢密使等职。然而,他因与史弥远的不和而受到排挤,被降为地方官。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关注。在游历蒋山时,他目睹了山雨的壮观景象,深感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从而创作了这首诗。 当时,南宋正处于与金朝的战争中,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尽管如此,文人墨客们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陈俊卿作为一位忠贞爱国的文人,在面对政治斗争的挫折时,选择用诗歌来表达他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追求,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