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乐亭
共乐台前花木深,登临当暑豁衣襟。
红垂荔子千家熟,翠拥筼筜十亩阴。
老退已寻居士服,清欢时伴醉翁吟。
凭栏四望丰年稼,差慰平生忧国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风景秀丽的共乐台前,树木和花卉构成了一片繁茂的美景。炎炎夏日里,登高临下使得衣裳襟怀舒畅。果实累累的红荔低垂于枝头,一片绿意盎然的竹林在阳光下形成凉爽的浓荫。退休后我穿着闲居之服,时常伴有饮酒后的快乐之声。站在栏杆旁放眼望去,丰收的景象使得我的忧虑暂时消散。这大抵能慰藉我一生忧心国家的心绪吧。
去完善
释义
1. 共乐亭: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意溪镇。
2. 红垂荔子:荔枝是广东的特产水果之一,果实成熟时颜色鲜红,果壳上布满细小的疙瘩,皮薄而味美。
3. 翠拥筼筜:指翠竹繁茂。筼筜,竹子的一种,质地较硬,可用于制作竹器。
4. 老退:诗人此时已经辞官退休。
5. 居士服:佛教居士所穿的衣服。
6. 清欢:清闲的快乐。
7. 醉翁吟:此处用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之意。
8. 凭栏:靠着栏杆。
9. 四望丰年稼:四面八方望去都是丰收的景象。
10. 差慰:稍微安慰。
11. 平生忧国心:一直以来忧虑国家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陈俊卿的《共乐亭》描绘了诗人共乐台前的所见所感。首联“共乐台前花木深,登临当暑豁衣襟。”表达了共乐台的繁茂景象和诗人在夏日登临时的畅快心情。颔联“红垂荔子千家熟,翠拥筼筜十亩阴。”通过对红荔与绿竹的描绘,展现了丰收的景象与蓬勃生机。颈联“老退已寻居士服,清欢时伴醉翁吟。”表达了诗人远离政治纷扰,寻求闲适生活的心境。尾联“凭栏四望丰年稼,差慰平生忧国心。”传达了诗人看到丰收的庄稼后,忧虑国家的心情得到了些许慰藉。整首诗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繁荣、百姓安乐的热切期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共乐亭》是南宋诗人陈俊卿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60年左右,即南宋孝宗时期。这个时期南宋与金国和平共处,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渐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陈俊卿作为南宋的一位杰出政治家,他在任期间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他曾任尚书左仆射、参知政事等职,后被封为魏国公。陈俊卿在处理政务时,始终坚持公正廉洁,关心民生疾苦。他主张节约财政开支,减轻人民负担,提高农业生产,以巩固国家政权。这些思想在他的诗歌中也得到了体现。
《共乐亭》一诗通过描绘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诗中,作者以共乐亭为中心,描述了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诗人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农村的繁荣景象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情景。这首诗歌既展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国家政治的关心和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