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卿里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水边的歌声与酒水之间,我们送别了上千次的离别。生命如同戴上枷锁,走入一片虎狼之地。拼尽力气去报答太子的恩情,可心中却难以忍受见到田光的离去。曾经的英雄们泪流满面地为他送行,那些路过的客人也为之动容。即使匕首不再锋利,人们也不会嘲笑它。最终,那座充满混乱的山,也会永远地扎在咸阳的土地上。

去完善
释义
1. 荆卿里:指战国时期秦国的刺客荆轲,他受燕太子丹之托,携带樊於期头颅和督亢地图,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这首诗歌以荆轲的故事为背景。
2. 虎狼:形容残暴的秦国。
3. 力尽自堪酬太子:荆轲在秦国宫殿内,奋力刺杀秦王,但未能成功。
4. 魂归何忍见田光:荆轲在完成任务前,曾与田光商议此事,完成任务后,愧对田光。
5. 英雄祖饯当年泪:荆轲出发前,燕国人民为他送行,洒泪告别。
6. 过客衣冠此日霜:这里指诗人在荆轲里的哀伤之感,如同秋日里的霜露。
7. 匕首无灵公莫笑:荆轲虽然没能成功刺杀秦王,但他的精神依然值得尊敬。
8. 乱山终古刺咸阳:荆轲虽然失败了,但他的精神和事迹被后人传颂,千古流传。

去完善
赏析
《荆卿里》是清朝诗人袁枚的一首描绘古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的诗。诗的开头以“水边歌罢酒千行”写荆轲的告别场面,表明荆轲临别时豪放悲壮的气概;“生戴吾头入虎狼”表现了他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接着“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两句展现了他虽未成功刺杀秦王,但已尽力而为,无愧于心,只是遗憾无法回报知己田光的信任。
第五句“英雄祖饯当年泪”承接前文,抒发离别之情,将人们带入那个悲壮的历史场景中;而“过客衣冠此日霜”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昔日的壮烈已成为过往。尾联“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则是强调虽然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世的人们,象征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不灭的信念。
整首诗风格雄浑苍凉,既是对历史事件的艺术再现,也是对英勇不屈的英雄精神的赞美与怀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荆卿里》是清代著名文人袁枚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作于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正值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袁枚步入文坛的黄金岁月。袁枚在当时被誉为“江南才子”,以其才情横溢、潇洒风流的形象为人所敬仰。
在这个阶段,袁枚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他曾游历全国各地,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如纪晓岚、曹雪芹等,同时也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赏识。然而,他并未被当时的荣华富贵所迷惑,始终保持着一颗独立自由的心。在诗文中,他常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展现了高尚的文人情怀。
此外,乾隆年间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期。一方面,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努力,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封建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民生困苦,官场腐败严重。在这种背景下,袁枚的诗文作品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总的来说,《荆卿里》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复杂的,既有盛世繁华的一面,也有民生疾苦和社会矛盾的一面。而袁枚在这个时期的丰富人生经历和敏锐的时代洞察力,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