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赤壁

标题包含
赤壁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荻纷纷。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清代著名文人、诗人和文学家,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他出生于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其家族原籍为江西抚州府临川(今江西...查看更多
凌晨的小雨逍遥的我
去完善

译文
微风拂面仿佛百万雄兵,那一年的这里决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汉朝的火德最终焚烧了敌军,池塘中的蛟龙终于得到了腾云的机会。江水自然流淌,秋天显得更加浩渺,渔灯照亮了一片片荻花。我来到这里并没有与那些吹箫的人共度,而是在寒冷的夜晚静静地聆听乌鹊的声音。
凌晨的小雨逍遥的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赤壁》:古战场地名,位于长江中下游湖北省境内的武汉市附近。 2. 袁枚:清朝著名文学家、诗人。 3. 一面东风百万军:形容孙权与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的过程。“东风”借指东南风,使曹军战船起火,陷入混乱。 4. 定三分: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5. 汉家火德终烧贼:意为周瑜采用火攻计策击败曹操水军。 6. 池上蛟龙竟得云:化用鲤鱼跃龙门的故事,比喻孙权终于一统江东。 7. 江水自流秋渺渺:描述秋天的江水悠悠,形容岁月更替、时光流逝。 8. 渔灯犹照荻纷纷:指岸边稀疏的芦苇丛在渔火照耀下显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9. 不共吹箫客:表示自己并非吹箫迎接朋友的客人,没有那种快乐的心情。 10. 乌鹊寒声静夜闻:暗示当时环境寂寥,表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凌晨的小雨逍遥的我
去完善
赏析
《赤壁》袁枚这首诗歌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历史画卷。诗人以“一面东风百万军”开篇,展现出战场上的雄壮景象,同时又以“当年此处定三分”回顾历史,点明了赤壁之战在三国鼎立中的重要地位。 紧接着,诗人用“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的比喻描绘了战争的经过,展现了战争双方的激烈争夺。而“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荻纷纷”则描绘了战后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无尽感慨。 最后,诗人以“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收尾,表达了自己并非如同当年的吹箫者一般,而是在这寂静的夜晚聆听乌鹊的声音,寓意着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感慨。整首诗歌气势磅礴,情感深沉,堪称描绘赤壁之战的佳作。
凌晨的小雨逍遥的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赤壁》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袁枚身处这一时期,他对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独特见解。他在诗中通过描绘赤壁战场的景色,感慨时光的流逝,以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这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世事如梦的感悟。 在诗的背后,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乾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文化事业发达,文人墨客们或游历山川、结交朋友,或探讨学问、创作诗歌,享受着人生的快乐时光。然而,繁华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危机,如官场腐败、民间疾苦等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因此,袁枚的这首《赤壁》既有对美好时光的赞美,也有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凌晨的小雨逍遥的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