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山行杂咏

标题包含
山行杂咏
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清代著名文人、诗人和文学家,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他出生于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其家族原籍为江西抚州府临川(今江西...查看更多
人美话少
去完善

译文
山路曲折,走十里便有一段平坦的路,一座山峰送走我们后又迎来另一座山峰。青山如同一个巨大的蚕茧将我们紧紧包裹住,让人不禁怀疑前方是否有路可走。
人美话少
去完善
释义
《山行杂咏》注释如下: 1. 十里崎岖半里平:描述山路蜿蜒曲折,行进过程中有起伏不平的路面。“十里”和“半里”用来形容道路崎岖的程度。 2. 一峰才送一峰迎:描述山峰连绵不断,一座山峰刚刚送走视线,另一座山峰又出现在眼前。“送一峰”和“迎一峰”表示山峰的出现和消失交替出现。 3. 青山似茧将人裹:用青山比喻成包裹人的茧,寓意在深山中行走感觉被青山包围,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4. 不信前头有路行:表达走在山中时,难以相信前方还会有路可通行的意思。
人美话少
去完善
赏析
《山行杂咏》描绘了诗人在山间行走时的所见所感。首句“十里崎岖半里平”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山路的蜿蜒曲折;接着“一峰才送一峰迎”则形象地描绘了山间的层峦叠嶂。而诗人则以“青山似茧将人裹”来表达自己身处山间时被周围连绵不绝的山峦包围的感觉,这种感觉使得他不禁怀疑“不信前头有路行”。整首诗语言质朴,但却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和山行的艰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人美话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行杂咏》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乾隆年间所创作的。这个时期,正是清朝国力鼎盛之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袁枚以他独特的视角和诗才,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好,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 袁枚此时已经步入中年,经历了世事沧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在政治上颇有建树,曾任县令、知府等职,但因不满官场腐败,辞官回乡,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他游览名山大川,结交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体现了他的个性与追求。 在这首诗中,袁枚通过对山间景色、溪流、落叶的描绘,表达了他在自然中寻找宁静与解脱的心情。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崇敬。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在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相互交织下产生的,既反映了时代的特色,又展现了诗人的个性和才情。
人美话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