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挽潘才叔母

标题包含
挽潘才叔母
剥啄唯深夜,门前杙小船。 有儿能自致,此母已堪传。 竹院前闻熟,桓楹大字悬。 病怀嗟不及,健笔附诸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傅良(1137年-1203年),字君举,号止斋,浙江温州瑞安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陈傅良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师从郑伯熊、吕祖谦等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敲门声在深夜响起,门前泊着一艘小船。 这个孩子能够独立到达这里,这位母亲已经可以值得传颂了。 我在这竹林院落里听到了熟悉的声音,看到了大字的匾额悬挂在堂前。 心怀病痛的我无法亲自拜访,只能用这支健康的笔来追随诸位贤者的足迹。
去完善
释义
1. 剥啄:指敲门声。 2. 杙:系在柱子上或桩上的木橛子,这里指系船的短桩。 3. 熟:指庄稼成熟。 4. 桓楹:即旗杆。 5. 嗟:表示忧虑或感慨。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诗,诗人通过描述其友人潘才的母亲的一生,表达了自己对她品德和才情的敬仰之情。首先,“剥啄唯深夜,门前杙小船”这句描绘了诗人深夜拜访友人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哀思。其次,“有儿能自致,此母已堪传”则表现了潘母培养儿子成材的艰辛付出,同时也是对她优秀品质的一种赞颂。接着,“竹院前闻熟,桓楹大字悬”描绘了潘家的家世渊源,暗示了潘母的出身和文化底蕴。最后两句,“病怀嗟不及,健笔附诸贤”则是诗人感慨自己因生病而不能亲自前往吊唁,只能通过笔墨表达对潘母的敬仰之情。整首诗深沉肃穆,充满敬意,充分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和对潘母的崇高敬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潘才叔母》是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陈傅良所作的一首悼亡诗。此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74年,即南宋孝宗淳熙年间。 在陈傅良生活的年代,南宋正处于南宋与金国的对峙时期,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但紧张。陈傅良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务实、重事功,他的学术思想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首诗中,陈傅良通过对潘才叔母的哀悼,表达了对其人生经历的感慨和对其品德的敬仰。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认知和对孝道的重视。在此时期,虽然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仍然较低,但她们在婚姻、家庭和孝道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尊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