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此时此刻,大自然的一切声响仿佛都已沉寂下来,唯有那悠扬的钟磬之声,在空气中回荡,引领人们进入冥想的境界。
去完善
释义
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寂:寂静;钟磬:佛教法器,用于仪式或报时。
去完善
赏析
整首诗以时间为线索,从清晨步入古寺开始叙述,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描写,将读者引入一个远离尘嚣、充满禅意的世界。上片着重于外部环境的刻画——阳光、树林、小径以及禅房周围的自然风光,展现出一派清幽雅致的景象。下片则转向内心体验,借助山光、潭影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元素,表达了对自然和谐与心灵净化的向往。最后两句更是点睛之笔,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钟磬声的独特魅力,使得整个画面不仅停留在静态美,更增添了一份动态的灵韵。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于生活哲理的深刻领悟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在游览破山寺时创作的。这首诗描绘了破山寺后禅院的清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禅意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公元8世纪的唐朝,佛教文化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历名寺古刹,寻求心灵的慰藉。常建作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自然也对禅宗寺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破山寺后禅院的宁静氛围,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平静的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在这一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国家繁荣昌盛,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常建虽然才华横溢,但因未能科举及第,一生不得志。然而,正是这种生活中的挫折,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他的诗歌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哲理。
总的来说,《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唐代宗教文化兴盛的时期,诗人在游历破山寺后禅院时,通过对寺院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禅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