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琴秋夜赠寇尊师
琴当秋夜听,况是洞中人。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
寒虫临砌急,清吹袅灯频。何必钟期耳,高闲自可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秋天的夜晚,聆听古琴的演奏,特别是在这幽静的山洞之中。每一指的拨弦都恰到好处,每一次奏响都让人精神舒畅。寒冷的昆虫在台阶上活跃,清凉的微风环绕着灯火。不必说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这样的高雅自在已足够令人喜爱了。

去完善
释义
琴:这里指的是古琴,古代的一种乐器。
当秋夜听:在秋天的夜晚聆听。
况是洞中人:更何况(弹琴之人)是在山洞之中。
一指指应法:每一指的弹奏都符合韵律法则。
爽神:使人精神爽快。
寒虫:指深秋时节的蟋蟀。
临砌急:临近台阶的地方叫作“砌”,这里的意思是蟋蟀在台阶附近鸣叫得很急迫。
清吹:清凉的微风。
袅灯频:灯火摇曳不定。
何必钟期耳:为什么一定要像钟子期那样能识音律的人才能欣赏呢?
高闲:高尚清静的生活状态。
自可亲:自己就可以亲近、欣赏。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聆听古琴演奏的诗篇,作者以秋天的夜景为背景,将观众引入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境地。诗中的“琴当秋夜听,况是洞中人”,表明古琴的弹奏不仅被赋予了秋夜的气氛,更暗示了演奏者的超脱与境界。而“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则生动地描述了音符飘洒、令人精神舒畅的音乐效果。
接下来的诗句中,“寒虫临砌急,清吹袅灯频”巧妙地将自然环境与音乐氛围相结合,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最后两句:“何必钟期耳,高闲自可亲”,诗人以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为引,表达了对弹琴者技巧与态度的赞赏,并强调出音乐使人忘却尘世纷扰的魅力。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传达了音乐的美,也传递了心灵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听琴秋夜赠寇尊师》是唐朝诗人常建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一时期,正值大唐盛世的鼎盛阶段,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然而,在这个看似平静的时期,诗人常建的人生际遇却颇有些波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金榜题名,这也使他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这首诗的创作,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行的。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聆听寇尊师弹奏的古琴曲,被其深邃的意境所感动,从而产生了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感悟。他通过对古琴音乐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情感,既是对自己的人生经历的反思,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