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落第长安

标题包含
落第长安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常建,字子厚,生卒年不详,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事迹缺乏详细的记载,只知他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约公元715-756年)在世。他是唐代士人,做过小官,但因为“不矜细行”而失官。 常建的诗歌艺术成就较...查看更多
阿嘉
去完善

译文
美好的家园依然安在,身处盛世不愿成为路人的耻辱。 担心遇见故乡里的繁花和欢歌,只能先在这长安城度过一季春光。
阿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落第:科举考试不中。 2. 长安: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3. 秦:指今陕西省一带地区。 4.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5. 失路人:落榜的人。 6. 故里:故乡。 7. 莺花:莺啼花开,泛指美好的景色。
阿嘉
去完善
赏析
《落第长安》是一首描绘文人落第的诗,诗人借以表达即使科举不第,也不会放弃人生的追求与理想。第一句“家园好在尚留秦”表达了诗人虽身在外,但心中依然眷恋家乡的情感。第二句“耻作明时失路人”表明了诗人在科场上失意,但他并不以此为耻,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最后两句“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道出了诗人的无奈和决心,他害怕回到故乡会受到莺花嘲笑,因此选择在长安度过一年,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令人敬佩。
阿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落第长安》是唐朝诗人常建于贞观十年左右创作的古诗。这个时期,常建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人生陷入低谷。而当时的时代背景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统治下的国家繁荣昌盛,文化事业空前发达,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使得无数士人希望通过科举之路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竞争激烈,很多才子如常建般在科场上屡屡受挫,这种矛盾性成了常建创作《落第长安》的背景。
阿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