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墓
汉宫岂不死,异域伤独没。
万里驮黄金,蛾眉为枯骨。
回车夜出塞,立马皆不发。
共恨丹青人,坟上哭明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汉朝宫殿并非永生不死,身处异乡的孤独令人伤痛。千里迢迢运送黄金,却换得美女化为枯骨。在夜色中掉转车头离开边关,战马停下脚步不再前行。共同怨恨那些画工们,他们还在坟墓上对着明月哭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昭君墓:亦称“青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博物院,相传是西汉和亲公主王嫱(昭君)之墓。
2. 汉宫:指汉朝皇宫,这里代指昭君。
3. 岂不死:表示昭君在汉宫时应该能够免于死难。
4. 异域:指昭君远嫁到匈奴之地。
5. 独没:独自埋葬于此。
6. 万里:形容路途遥远。
7. 驮黄金:比喻用财富换取和平。
8. 蛾眉:借指美貌女子,这里指昭君。
9. 为枯骨:成为孤寂的白骨。
10. 回车:车辆掉转车头,这里指昭君离开汉宫前往匈奴之地。
11. 夜出塞:连夜出发前往边塞。
12. 立马:停下马匹。
13. 皆不发:都不愿离去。
14. 共恨:共同怨恨。
15. 丹青人:画师,这里指毛延寿。

去完善
赏析
《昭君墓》这首诗描绘了汉代美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和亲的故事。诗人通过对比汉朝皇宫与异国他乡的荒凉,表达了对昭君命运的同情和对画师不公平待遇的愤慨。诗中的“汉宫岂不死,异域伤独没”意味着即使是在皇宫之中,也无法避免死亡的命运,而远在异国他乡的王昭君更是孤独无助。“万里驮黄金,蛾眉为枯骨”则暗示了昭君的悲剧:她用一生的幸福换来了国家的和平,但最终却落得个枯骨累累的下场。“回车夜出塞,立马皆不发”描述了昭君离别故土时的悲壮场景,所有人都为她感到惋惜。最后两句“共恨丹青人,坟上哭明月”则表达了人们对画师的痛恨,因为他们的一时疏忽导致了昭君一生的不幸。整首诗充满了悲凉、愤怒和无奈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昭君墓,是古代诗人常建在汉家公主王昭君和亲匈奴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诗歌。该诗的创作为公元8世纪左右,此时唐朝政治稳定、文化繁荣。
在这段时间里,常建虽才华横溢,但人生经历曲折。他曾多次科考未中,后终于进士及第,但因性格孤傲,一直未被重用。这种人生的历练使他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的思考,为王昭君和亲的事迹留下深刻的感悟。
与此同时,唐朝时期正值丝绸之路鼎盛,与匈奴的交往较为频繁。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对宫廷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汉家公主远嫁匈奴的悲剧故事,在当时社会引发广泛共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