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晨进入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照在高高的树林上。
弯曲的小径通向宁静的地方,那里有禅房的深深花草树木。
山的景色使鸟儿感到愉快,水潭的影子使人内心平静。
所有的声音在这里都没有了,只有钟和磬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1. 清晨:指天刚亮的时候。
2. 古寺:古老的寺庙。
3. 初日:初升的太阳。
4. 照:照耀。
5. 高林:高高的树林。
6. 曲径:弯曲的小路。
7. 通:通向。
8. 幽处:幽静的地方。
9. 禅房:僧人的住房。
10. 花木深:花草树木繁多且幽深。
11. 山光:山的景色。
12. 悦:使……愉悦。
13. 鸟性:鸟的性格。
14. 潭影:水潭中的倒影。
15. 空人心:使人内心平静。
16. 万籁:各种声音。
17. 此都寂:这一切都很寂静。
18. 但:只。
19. 余:剩下。
20. 钟磬音:钟声和磬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以自然与人为的和谐为主题,通过对破山寺后禅院的描绘,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僧侣)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在诗人心中,万物皆有灵性,山河大地、鸟语花香都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而内心的平和宁静则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超越了世间的一切繁华和虚华。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为读者展现了清晨的古寺,阳光洒在树林里的景象,让人感到宁静和温馨;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禅房及周围的花木,说明了寺院环境的清静幽雅;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通过山光的秀丽和潭水的清澈,让鸟儿心旷神怡,也使人心境变得空灵澄澈。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点明了诗的主题:大自然的声音都消失了,只剩下钟声和磬声在回响,表现出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找到的心灵慰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在游览破山寺时创作的。这首诗描绘了破山寺后禅院的清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禅意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公元8世纪的唐朝,佛教文化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历名寺古刹,寻求心灵的慰藉。常建作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自然也对禅宗寺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破山寺后禅院的宁静氛围,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平静的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在这一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国家繁荣昌盛,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常建虽然才华横溢,但因未能科举及第,一生不得志。然而,正是这种生活中的挫折,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他的诗歌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哲理。
总的来说,《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唐代宗教文化兴盛的时期,诗人在游历破山寺后禅院时,通过对寺院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禅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