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第三峰

标题包含
第三峰
西山第三顶,茅宇依双松。杳杳欲至天,云梯升几重。 莹魄澄玉虚,以求鸾鹤踪。逶迤非天人,执节乘赤龙。 旁映白日光,缥缈轻霞容。孤辉上烟雾,馀影明心胸。 愿与黄麒麟,欲飞而莫从。因寂清万象,轻云自中峰。 山暝学栖鸟,月来随暗蛩。寻空静馀响,袅袅云溪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常建,字子厚,生卒年不详,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事迹缺乏详细的记载,只知他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约公元715-756年)在世。他是唐代士人,做过小官,但因为“不矜细行”而失官。 常建的诗歌艺术成就较...查看更多
ganxuelin
去完善

译文
西山的第三座顶峰之上,有一间茅屋依靠着两棵松树。幽静深远仿佛直入云霄,要攀上山顶,还需爬过数层云梯。 晶莹的月光洒满夜空,试图探寻那神秘的鸾鹤踪迹。蜿蜒曲折的道路并非凡人能及,只有手握符节的仙人能驾驭赤龙飞升。 月亮透过云层散发出光辉,如同轻盈飘渺的彩霞。孤独的光辉在雾气中闪耀,余光洒满心田。 渴望与黄麒麟一起飞翔却未能如愿。万物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轻柔的云朵环绕着中峰。 夜幕降临,山间的鸟儿归巢,月光下聆听着暗处的蟋蟀声。寻找那静谧的空间,只剩下悠扬的云溪钟声回荡在空中。
ganxuelin
去完善
释义
1. 西山:指北京西郊的群山,第三顶:西山中的第三座山峰。 2. 茅宇:茅屋,这里指寺庙。 3. 杳杳:深远的样子。 4. 云梯:形容山路陡峭,如登天梯。 5. 莹魄:月光,形容月光皎洁如镜。 6. 澄玉虚:清澈的玉宇,指天空。 7. 鸾鹤踪:鸾鸟和仙鹤的踪迹,这里指仙境。 8. 逶迤:曲折延伸的样子。 9. 天人:天上的神仙。 10. 执节:手持符节,古代使者所持的信物。 11. 赤龙:传说中的神龙,这里象征仙人。 12. 旁映:斜照。 13. 缥缈:轻盈飘渺的样子。 14. 孤辉:明亮的月光。 15. 上烟雾:月光穿过烟雾。 16. 馀影:残留的影子。 17. 黄麒麟:即“黄冠”,指道士。 18. 飞而莫从:想要飞离尘世,但无人引导。 19. 因寂:因为寂静。 20. 万象:一切景象。 21. 山暝:山色昏暗。 22. 学栖鸟:模仿栖息的鸟儿。 23. 暗蛩:夜间鸣叫的蟋蟀。 24. 寻空静馀响:寻找空旷宁静的地方,倾听自然界的回声。 25. 袅袅云溪钟:云溪中的钟声悠扬回荡。
ganxuelin
去完善
赏析
《第三峰》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眼中的美景及感慨。首联以“西山第三顶,茅宇依双松”引出主题,展现出了高远辽阔的山景和松柏苍翠的图景;颔联则通过“杳杳欲至天,云梯升几重”进一步描绘了险峻的山峰,凸显出高度的陡峭。 在颈联中,“莹魄澄玉虚,以求鸾鹤踪”两句引入了神话传说中的仙境元素,为读者展示了一幅迷人的画卷;紧接着的“逶迤非天人,执节乘赤龙”则描绘了诗人渴望羽化登仙的憧憬。 接下来的四句诗则是诗人在抒发心中的感怀:“旁映白日光,缥缈轻霞容。孤辉上烟雾,馀影明心胸。”这四句诗通过色彩、光影的变幻以及雾气、月光等自然景象,表现出诗人细腻的情感体验。 最后四句诗中,“愿与黄麒麟,欲飞而莫从。因寂清万象,轻云自中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宁静,他希望自己能像神仙一样拥有自由,但又感到现实的束缚无法挣脱。 最后的尾联则以“山暝学栖鸟,月来随暗蛩。寻空静馀响,袅袅云溪钟”四个句子结束全诗,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整首诗将自然景色、仙人传说和诗人情感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深邃的艺术世界。
ganxuelin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第三峰》是唐代诗人常建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759年,正值安史之乱平定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即位为唐肃宗,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在创作这首诗时,常建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他曾历任县尉、监察御史等官职,但因不善于官场应酬而遭贬谪。此后,他隐居山林,以诗为伴,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人生感慨。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以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著称。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国势衰微,士人阶层对政治失去信心,纷纷回归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在这种背景下,常建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成为当时文人墨客的典范之作。
ganxuelin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