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湖寺后溪宿云门
落日山水清,乱流鸣淙淙。旧蒲雨抽节,新花水对窗。
溪中日已没,归鸟多为双。杉松引直路,出谷临前湖。
洲渚晚色静,又观花与蒲。入溪复登岭,草浅寒流速。
圆月明高峰,春山因独宿。松阴澄初夜,曙色分远目。
日出城南隅,青青媚川陆。乱花覆东郭,碧气销长林。
四郊一清影,千里归寸心。前瞻王程促,却恋云门深。
毕景有馀兴,到家弹玉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落日的余晖映照着山水的清秀,溪流激荡发出淙淙的水声。老蒲苇在雨中抽枝拔节,新花在水上对着窗户绽放。
溪水中的太阳已经落下,归来的鸟儿多半成双成对。沿着笔直的道路穿过杉松森林,走出山谷来到前面的湖泊。
夜晚的江渚显得格外宁静,又见花儿和蒲苇。走入小溪再攀上山岭,草地稀疏,寒冷的流水迅速流淌。
明亮的月亮高挂在山顶,独自在春天的山林中过夜。松树荫下,清澈的夜色弥漫着;曙光微露,渐渐驱散远方的迷雾。
太阳从南边的天空升起,青翠的山川显得格外迷人。杂乱的花朵覆盖了东边的城郭,绿色的气息弥漫在长长的树林里。
四周的景色一览无遗,千里之外的思念涌上心头。展望未来,行程匆匆;回首往事,依然留恋那深邃的云门山。
行程结束后还有余兴未尽,回到家后弹奏起玉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山水:指的是白湖寺后的溪流。
2. 乱流:指溪水在石头上流淌的声音。
3. 蒲雨:被雨淋过的蒲叶。
4. 对窗:指新花在溪水中映照出的倒影如同对窗而望。
5. 日已没:太阳已经落山。
6. 杉松:一种树木,这里代指道路的指引。
7. 前湖:前面的湖泊,指的是白湖寺附近的湖泊。
8. 洲渚:指水中的陆地。
9. 圆月:明亮的月亮。
10. 春山:春天的山脉。
11. 松阴:松树下的阴影。
12. 初夜:夜晚刚刚开始的时候。
13. 曙色:曙光,黎明的阳光。
14. 城南隅:城市南边的角落。
15. 青青: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16. 媚川陆:使河流和陆地变得更加美丽。
17. 东郭:城市的东部地区。
18. 碧气:清新的空气。
19. 长林:茂密的树林。
20. 四郊:城市的四方郊区。
21. 王程:指回程的路。
22. 毕景:结束游览。
23. 玉琴:古代的一种乐器。

去完善
赏析
《白湖寺后溪宿云门》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五言诗。此诗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夜晚留宿云门的景色和心情。
首联“落日山水清,乱流鸣淙淙”,以落日和溪水为背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
颔联“旧蒲雨抽节,新花水对窗”,通过蒲草的生长和新花的开放,表现出时间的推移和对自然的赞美。
颈联“溪中日已没,归鸟多为双”,描述了夕阳西下,鸟儿成双地飞回巢穴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接下来的两联,“杉松引直路,出谷临前湖”、“洲渚晚色静,又观花与蒲”,进一步刻画了山谷、湖水、洲渚等景观,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尾联“毕景有馀兴,到家弹玉琴”,表明虽然旅程即将结束,但诗人仍留恋这美好的景色,回家后还要弹奏玉琴来怀念这段旅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白湖寺后溪宿云门》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此时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峰,而诗歌艺术也在这个时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常建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虽然才华横溢,但科举失利,未能跻身仕途。然而这种逆境并没有让他的创作热情减退,反而使他更加关注自然与人生的和谐统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在寻找心灵的寄托,而佛教成为了他们普遍的信仰。常建也不例外,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敬仰,以及对超脱世俗纷扰的追求。同时,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生命美好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