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西湖三首 其三

标题包含
西湖三首 其三
牛鞭初动啭新莺,梦觉池塘选胜行。 水镜光中千骑合,山屏影里万艘横。 云从布谷原头过,雨向催诗笔下生。 藻绘升平知有待,阁梅先已赋调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挥鞭起时鸟儿开始啼鸣,我如梦初醒,漫步在池塘边。 水面如镜,倒映着骑马的人群;山影如画,遮住了无数的船只。 云朵飘过田野,布谷鸟在原野上飞翔;雨水降下,激发了诗人创作的灵感。 这个国家的繁荣景象让我知道,美好的时光即将到来,远处的梅花已经绽放,等待着品尝春天的滋味。
去完善
释义
1. "牛鞭":古代的报时工具,又称"铜角"。这里的"牛鞭初动"即指清晨的号角声。 2. "新莺":指刚鸣叫的黄莺鸟,古人常用其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3. "梦觉池塘":出自唐代杜牧的《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诗句,描绘了梦幻般的景色。 4. "选胜行":选择名胜古迹进行游历。 5. "水镜":水面如镜,这里用来形容西湖的水面平滑如镜。 6. "千骑":形容众多的马匹,这里用以形容出游的人众多。 7. "山屏":山脉像屏风一样耸立,比喻山峰的形状。 8. "万艘":形容众多的船只,这里用以形容游船之多。 9. "布谷":一种鸟类,叫声类似"布谷",象征着春天来临。 10. "催诗":指激发创作灵感的过程。 11. "藻绘升平":用华丽的词藻描绘太平盛世的景象。 12. "阁梅":楼阁旁的梅花。 13. "调羹":古代的一种宴饮习俗,主人用羹匙为客人分羹,表示尊重和关爱。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赞美。
去完善
赏析
《西湖三首 其三》周锷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西湖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歌的开篇以“牛鞭初动啭新莺”描绘了春天来临的景象,牛鞭的响声和新莺的叫声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梦觉池塘选胜行”表达了游览西湖的喜悦之情。 接下来的诗句“水镜光中千骑合,山屏影里万艘横”进一步展现了西湖的壮观景色。在水面上倒映出的光芒之中,千骑奔驰而过;在山屏的影子里,万艘船只在湖面漂浮。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西湖的美丽,又体现了西湖作为旅游胜地的人气。 紧接着,诗人又以“云从布谷原头过,雨向催诗笔下生”描述了自然的变化。云朵在天空中飘过,仿佛从布谷鸟的原头经过;雨滴落下,似乎在催促诗人挥笔写诗。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西湖天气的多变,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最后,诗人以“藻绘升平知有待,阁梅先已赋调羹”表达了其对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通过描绘美丽的西湖景色,诗人希望以此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诗人也暗示了自己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治理的信心。 总的来说,《西湖三首 其三》周锷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西湖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湖三首 其三》是南宋诗人周锷创作的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孝宗时期(1163年-1189年),此时正值南宋初年,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文化艺术得以繁荣发展。 在周锷生活的年代,他经历了金兵南侵、北宋灭亡的战乱,也因此对国家民族的兴衰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的诗作中表现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这首诗里,周锷以西湖为媒介,表达了渴望和平、国家繁荣的美好愿望。 同时期,南宋偏安江南一隅,虽无北方疆土的辽阔,但江南地区的富饶美丽却给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西湖的美景成为众多诗人抒发情感的寄托,他们或感慨时局,或歌颂美好,或探讨人生哲理,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