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端公问云居雨从何来东平问官人风作何色 其二
风作何色,雨从何来。
不用弹指,楼阁门开。
波波棱棱,南方未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风是什么颜色,雨从哪里来。
不需要弹指,楼阁门就开了。
波浪滚滚,南方还没回来。
去完善
释义
"刘禹端公问云居雨从何来东平问官人风作何色 其二"是宋朝诗人释重显所作的《刘禹端公问云居雨从何来东平问官人风作何色》组诗的第二首。下面是这首诗的注释:
1. "刘禹端公":这是作者对刘禹锡(唐朝著名文人,曾任端公一职,故有此称)的尊称。
2. "云居":此处可能是指云居山,位于江西省修水县,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山之一。
3. "雨从何来":这句是提问,询问雨是从哪里来的。
4. "东平":古县名,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一带。
5. "问官人":向官员提问。
6. "风作何色":这句是提问,询问风吹过之后的颜色变化。
7. "不用弹指,楼阁门开":这两句是比喻,形容问题迎刃而解,就像不用弹指就能打开楼阁的门一样容易。
8. "波波棱棱":形容风吹过的声音。
9. "南方未回":这句是指风向仍然指向南方,还没有改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刘禹端公问云居雨从何来东平问官人风作何色 其二》是唐代著名禅师释重显的一首禅诗。诗人以对话的形式,探讨了风的颜色、雨的来源等自然现象,旨在启发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思考。
首句“风作何色,雨从何来”,提出了两个看似简单而实际上深奥的问题:风和雨的颜色和来源。这两句话预示着诗人将通过对自然界的现象的探索,揭示出深刻的道理。
接着,诗人用“不用弹指,楼阁门开”两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需要刻意的引导或启示,自然界的奥秘便会自然显露出来。这里,诗人以楼阁的门自动打开为比喻,表达了自然法则不可抗拒的思想。
紧接着,诗人通过“波波棱棱,南方未回”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波涛汹涌的大海,象征着生活的无常和世界的复杂性;南方未回,则暗示着人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求精神的寄托。
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禅意,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探索,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禅宗文化的魅力,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关于自然现象的哲理诗,其创作时间大致在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即公元9世纪末到10世纪初。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诗歌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诗的作者释重显(840-915年)是五代时期的著名僧人、文学家。他一生游历四方,广结善缘,并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由于战乱和时局动荡,他的生活并不安定,这使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五代十国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期,各地方势力争夺地盘,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经济上,由于战乱频仍,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困苦。文化上,虽然战乱不断,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依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进行的。通过描写云居的雨和东平的风这两个自然现象,诗人探讨了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道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人生的际遇也是如此,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并适应这些变化。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