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蒲中霁后晚望

标题包含
蒲中霁后晚望
河边霁色无人见,身带春风立岸头。 浊水茫茫有何意,日斜还向古蒲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能,字大拙,唐朝著名诗人。他的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唐宪宗至唐宣宗时期(公元805-859年)。 薛能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吏任上表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河边的雨后美景无人欣赏,我独自站在岸边,沐浴着春天的气息。滚滚流水茫茫一片,其中的深意难以捉摸,夕阳西下,我又回到了古老的蒲州城。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蒲中:指蒲州,即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 2. 霁:雨后或雪后转晴的天气。 3. 河:这里指的是黄河。 4. 浊水:形容河水浑浊。 5. 古蒲州:古代位于黄河边的蒲州城。
去完善
赏析
薛能在诗中以河边的霁色开篇,形象地描绘了雨后天晴的景色。"河边霁色无人见",表达了诗人独立于岸边,默默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的孤独感。诗人将个人的感情寄托在河边、春风、古蒲州等景物上,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身带春风立岸头"是诗人的自画像,他带着春天的气息站在河边,与自然融为一体。这里的“春风”不仅指实际的风,也象征着希望和生机。诗人通过自身的形象表达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浊水茫茫有何意"一句,看似在质疑河水浑浊的意义,实则是诗人在反思人生的价值。这句诗可以看作是对世俗看法的挑战,暗示着诗人对世俗观念的不屑和对自我价值的坚守。 最后,“日斜还向古蒲州”表明了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之中,但仍不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他以坚定的目光朝向古蒲州,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勇敢面对困境的决心。 总之,这首诗借景抒情,通过对河边的霁色、春风、浊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孤独的处境、积极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薛能的诗才和个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薛能在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所作的《蒲中霁后晚望》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该诗通过对雨后晚景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之情。这首诗歌创作的时间,正值唐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藩镇割据严重。薛能作为一名官员,曾在多地担任刺史、节度使等职务,政绩斐然。然而,他在仕途上并非一帆风顺,曾遭遇多次贬谪。在创作这首诗时,他正任职于河中府(今山西蒲州),负责治理当地的水利工程。 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主要是他的官场生涯和文学成就。薛能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他以五言诗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深受好评。尽管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成就,但他的一生却充满坎坷。他曾因为直言不讳而遭到皇帝的厌恶,甚至被贬谪到遥远的边陲之地。尽管如此,他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国为民尽心尽力。 同时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是唐朝晚期的社会状况和政治环境。在这个时期,唐朝已经走向衰落,藩镇割据、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困苦。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薛能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他的诗歌作品,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