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晚送无可上人

标题包含
秋晚送无可上人
半夜觉松雨,照书灯悄然。河声才淅沥,旧业近潺湲。 坐滴寒更尽,吟惊宿鹤迁。相思不相见,日短复愁牵。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能,字大拙,唐朝著名诗人。他的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唐宪宗至唐宣宗时期(公元805-859年)。 薛能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吏任上表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夜半时,感觉松雨落下的声音,灯火映照着书本显得静谧无声。河水声才刚微弱下来,心中思考的旧事又如潮水般涌来。 独自坐着聆听雨滴的声音,直到寒冷的夜晚过去;突然间吟诗惊起了宿居的鹤鸟,它们开始迁移。心中思念却难相见的人啊,日子愈发短暂,而愁绪却萦绕心头。
去完善
释义
1. 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2. 觉:察觉,感觉到。 3. 松雨:松树上的雨水。 4. 照书灯:照着书本的灯火。 5. 才:刚刚。 6. 淅沥:形容声音轻细、连续不断。 7. 旧业:过去的事业或职业。 8. 潺潺湲:水流的声音。 9. 坐滴:因静坐而感觉时间的流逝。 10. 寒更:寒冷的夜晚。 11. 吟惊:因吟咏诗歌而使…吃惊。 12. 宿鹤:栖息在树上的鹤。 13. 日短:指白昼时间变短,表示天气渐凉。 14. 愁牵:因忧愁而牵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秋晚送无可上人》以诗人的独特视角展示了与友人别离的情景。“半夜觉松雨,照书灯悄然”描写了诗人深夜读书时突然感受到的秋雨氛围,用灯光映射出离别的场景。接著的“河声才淅沥,旧业近潺湲”把自然声音和人类活动相融,河水的声响和旧业的思考融为一体。接下来的“坐滴寒更尽,吟惊宿鹤迁”则以诗人孤独的形象与自然的和谐对比,传达了别离之情以及内心世界的波动。最后“相思不相见,日短复愁牵”两句则点明主题,强调因离别而产生的思念之情和无法忘怀的忧虑。整首诗以诗人个人的感受为主线,将读者带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秋晚送无可上人》是唐代诗人薛能创作的。诗人薛能在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前后漫游江南、湖南等地,诗人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描绘自然景色和寓情于景的诗作。这首《秋晚送无可上人》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薛能已经步入中老年,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已尝遍。他的一生漂泊不定,但在其人生中却也沉淀了深厚的学识与丰富的经历。这样的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素材,使其诗风更加沉郁苍凉。 诗人在此期间,适逢唐朝中晚期,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家国忧思充斥文人墨客的心头。诗人在此背景下,以佛教的出世思想超脱现实的痛苦,这种心境体现在“远磬秋山野寺空”的诗句中。一方面反映出他对社会的忧虑和自身的无奈;另一方面也透露了他对人生豁达的态度。诗人借这首诗歌寄寓了他的哲学思考和对现实生活的深沉反思。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