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
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句古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夜幕降临,云烟逐渐消退,明月高悬;微风拂过,翠绿的树叶轻轻摆动;寂静的夜晚,只有清脆的琴声回荡在空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筝:一种古乐器。
2. 绰绰:形容行动舒缓,举止优雅。
3. 下云烟:形容云彩飘动,宛如仙境。
4. 微收:轻轻收拢。
5. 皓腕:洁白的手腕。
6. 鲜:指细嫩、光泽,此处形容手腕白皙娇嫩。
7. 夜风生碧柱:夜晚的风吹过筝的绿柱。
8. 春水咽红弦:水波荡漾,犹如琴弦发出的声音。
9. 翠佩轻犹触:轻轻拨动翠绿的玉佩。
10. 莺枝涩未迁:莺鸟栖息在树枝上,尚未离去。
11. 芳音:美妙的音乐。
12. 清月共婵娟:清澈的月光与美好的事物相互映衬。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深夜月光下,一位女子轻轻拨动筝弦,悠扬的曲调在空中回荡。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子弹琴的神情和动作,以及琴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
首联“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描述了女子弹奏古筝时的姿态,她在袅袅烟雾中缓缓垂下手臂,优美的动作如同仙子般脱俗。颔联“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则进一步强调了音乐的魅力,风声、水声似乎都在为女子的琴声所感动,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
颈联“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以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乐器与自然的交融,仿佛翠绿的树叶在轻轻触碰着筝弦,而树上的黄莺也因这美妙的旋律而停止了啼鸣。尾联“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则是对音乐最高境界的赞美,这位女子的琴声如此美妙,仿佛能与清澈的月光相媲美,共同照亮这美好的夜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这首五言诗出自唐朝诗人张祜之手。
创作时间:这首诗约作于公元851年前后,正值唐朝中晚期,是诗人张祜的壮年时期。
人生际遇:此时张祜虽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难登庙堂之高。他在长安、洛阳等地游览,结交了不少文人墨客,但始终未能得到朝廷的重视。因此,他的许多诗歌都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
时代背景:当时社会动荡,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然而,文化事业却相当繁荣,诗人们通过诗歌抒发情怀,表达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祜以筝为寄托,借周郎之眼,展现出自己渴望被赏识的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