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劝忠楼

标题包含
劝忠楼
闻说骊龙睡九渊,觉来头角去升天。 官封越国三千户,血食新安五百年。 锦轴尚标唐岁月,彩楼重见宋山川。 收藏石匣非无意,留与江南野史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听说有一条神奇的龙在九渊之地沉睡,醒来之后它神奇地飞向天空。这条龙被任命为管辖越国的使者,为当地百姓带来福祉长达五百年之久。这令人回忆起唐朝的时光,那时的繁荣景象宛如眼前;而这条神奇的龙又仿佛让我们重现了宋朝的山川秀丽。但要注意的是,虽然这段故事听起来十分神奇,但它仍然只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历史传说,并无确凿的证据。
去完善
释义
1. 骊龙:比喻皇帝。 2. 九渊:指深渊,此处借指皇帝身居高位。 3. 觉来头角去升天:此句意为皇帝醒来后,自己的地位和地位都得到了提升。 4. 越国三千户:越国的范围很大,包括现在的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这里是指越国的很多土地。 5. 新安:地名,今安徽黄山市,历史上是徽州地区的首府。 6. 五百年:形容时间长久。 7. 锦轴尚标唐岁月:锦轴上还记载着唐朝的岁月。 8. 彩楼重见宋山川:彩楼上再现了宋朝的山川风貌。 9. 石匣:用石头制成的盒子,此处指古代收藏珍贵文物的地方。 10. 江南野史传:指流传于江南地区的历史故事。
去完善
赏析
《劝忠楼》崔鶠是一首描绘古代官僚生活的诗歌。诗人以龙为喻,描述了官员的崛起和衰落。诗中的“骊龙”指的是那些在宫廷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员,他们如同沉睡的巨龙,一旦觉醒便会扶摇直上,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而“头角去升天”则意味着这些官员在朝廷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接下来的两句“官封越国三千户,血食新安五百年”则进一步描绘了官员的荣华富贵,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上享受着崇高的地位和无尽的财富。 诗人在这首诗中还提到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锦轴上所标明的唐朝的岁月,以及彩楼上所重现的宋朝的山川景象。这些都是为了强调官员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他们对国家所做的贡献。然而,诗人也意识到这种辉煌只是暂时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官员也会逐渐被遗忘,他们的功绩和荣誉只会留在历史的记载中。 最后,诗人提到了“收藏石匣非无意,留与江南野史传”,这是指官员们为了自己的名声和荣誉,会刻意保存一些文物和历史资料,希望这些东西能够流传后世,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故事。然而,诗人也暗示了这样的努力往往是徒劳的,因为历史终究会淘汰那些曾经的辉煌,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印记供后人猜测。 整首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洞察,展现了古代官员的生活和他们对于名利的追求。诗人以一种讽刺和悲悯的态度,揭示了人性的虚荣和历史的无情,使读者在面对繁华落尽的现实时,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人生的起起落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劝忠楼》是南宋诗人崔鶠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这个时期正是南宋与金国战争不断、民族矛盾尖锐的历史阶段。 崔鶠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崔望曾任襄阳通判,因金兵南下而殉职,这对崔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亲眼目睹了国家破碎、百姓疾苦的现实之后,他决心以诗歌来呼唤忠诚勇敢,拯救国家危机。 在《劝忠楼》中,崔鶠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传达出忠诚正直的价值观。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此为鉴,选拔贤良,整顿朝纲,振奋民心,以图恢复北宋盛世的辉煌。 这首诗创作的时间正值南宋初期,金兵入侵中原,朝廷腐败无能,人民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崔鶠以忠臣义士的故事激励人心,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尊严的坚守,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