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牡丹乘春芳,风雨苦相妬。
朝来小庭中,零落已无数。
魂销梓泽国,肠断马嵬路。
尽日向栏干,踟蹰不能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牡丹在春天盛开,却因风雨嫉妒而枯萎凋零。清晨来到小庭园里,看到地上散落了无数的花瓣。回忆起那曾经美丽的梓泽国(牡丹的国度),不禁让人悲痛不已;想到马嵬坡的那场悲剧,更是令人断肠。一整天都站在栏杆旁,徘徊不去,惋惜这美好的消逝。
去完善
释义
1. 牡丹:指洛阳牡丹,是中国的名花之一。
2. 乘春芳:趁着春天的气息开放。
3. 风雨苦相妬:风雨嫉妒牡丹花的美丽,使得其花朵凋谢。
4. 朝来小庭中,零落已无数:早晨起来发现庭院中的牡丹已经凋谢了很多。
5. 魂销梓泽国:形容牡丹零落的景象让人消魂。
6. 肠断马嵬路:想到历史上的杨贵妃之死让人断肠。
7. 尽日向栏干,踟蹰不能去:整天站在栏杆前,因牡丹凋谢而徘徊不去。
去完善
赏析
《牡丹》这首诗描绘了牡丹花在春天盛开时的美景以及风雨之中的无奈凋零。诗人以“牡丹”为题,通过对牡丹花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表达了对其坚韧品质和美丽姿态的赞美。同时,通过对比牡丹花与风雨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现实,以及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感慨和惋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牡丹》是南宋时期著名文人吴琚创作的一首咏物诗。吴琚生活于南宋时期,曾任尚书、端明殿学士等职,他才华横溢,工诗善文,尤以书法见长。这首诗创作于1157年前后,正值宋金对峙时期,诗人身处江南繁华之地,对战乱之中的百姓疾苦颇感忧虑。
吴琚一生历经坎坷,他曾两次出使金国,目睹了北方百姓生活在战火之中的悲惨情景。在金国的都城汴京,他见到了昔日繁华的牡丹花凋零的景象,不禁心生感慨。在回到南方后,他将所见所感化作诗篇,以此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这首诗描绘了牡丹花的美丽与凋谢,以及战火纷飞中的百姓困苦。诗人借牡丹花的凋零,暗喻了国家的兴衰,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这也反映了吴琚作为一名士大夫对国家兴亡的责任与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