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今宵是除夕,明日又新年。
爆竹惊残梦,寒镫照独眠。
风霜催腊尽,梅柳得春先。
抚景情无限,那能不怅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今晚是除夕夜,明天就是新的一年。鞭炮声吵醒了我的美梦,寒冷的灯光下我独自入睡。寒冷的风霜催促着腊月的结束,梅花和柳树已经提前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看到这样的景色,情感无限涌动,怎么能不感到惆怅呢?

去完善
释义
1.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
2. 明日:第二天。
3. 爆竹:古代春节时燃烧竹竿以驱赶鬼怪,后来发展为用火烧响纸片。
4. 惊残梦:指爆竹声突然响起,使正在睡觉的人惊醒。
5. 寒镫:寒冷的灯光。镫,灯。
6. 独眠:独自入睡。
7. 风霜催腊尽:冬天的寒冷和风霜催促着腊月的结束。腊,农历十二月。
8. 梅柳得春先:梅花和柳树最早感知春天的到来。
9. 抚景情无限:面对眼前的景色感慨万千。
10. 怅然:形容失落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除夕》诗以自然流畅的笔触描绘了除夕夜的场景。首联“今宵是除夕,明日又新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节气的更迭。颔联“爆竹惊残梦,寒镫照独眠”则形象地描述了除夕夜的声音和光线,表现了诗人在这个特殊时刻的独特感受。颈联“风霜催腊尽,梅柳得春先”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传达了春天的脚步已经临近的信息。尾联“抚景情无限,那能不怅然”则是诗人面对此情此景的真实情感表现,既是对过去一年的感慨,也是对新的一年的期待与忧虑。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除夕》是明朝诗人于谦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这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朱见深在位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文化繁荣。
在春节期间,人们通常会在除夕夜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迎接新的一年。于谦在这一天也感受到了这种节日氛围,因此写下了这首描绘除夕景象的诗。在这首诗中,他描述了除夕夜的美好景色,以及人们欢庆新年的情景。
这个时期的于谦,已经是一位著名的文人和政治家。他曾担任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官员的言行。然而,他在官场上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曾多次受到贬谪,甚至曾被下狱。然而,这些挫折并未磨灭他的意志,反而使他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总的来说,《除夕》这首诗是在明朝成化年间这一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节日生活。通过对于谦人生际遇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