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忠武王祠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立匹马渡过浙江,远处的汴城宫殿巍峨矗立。然而,谁能战胜敌人呢?一些忠诚的将领主张和平,但一些卖国的奸臣却提议妥协。那里有古老的祠堂,落叶满地,雨水积聚;附近的山上,满是尘埃的墓碑和缥缈的白云。当初在朱仙镇分别之后,我们从未再见到过英勇的将军,他们不曾奏起凯旋之歌。

去完善
释义
1. 岳忠武王祠:指岳飞庙。
2. 匹马南来渡浙河:浙江钱塘江在古代被称做“浙河”。
3. 汴城:即北宋的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
4. 宫阙:皇帝居住的宫殿。
5. 中兴诸将谁降敌:北宋灭亡后,宋室在江南建立南宋政权,史称“中兴”。此句意问谁是抵抗金兵的中兴将领。
6. 负国奸臣主议和:南宋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如秦桧等。
7. 黄叶古祠:黄叶,表示秋天;古祠,古代祠堂。
8. 清山荒冢:青山,指墓地周围的树木;荒冢,荒芜的坟墓。
9. 朱仙镇:在河南郑州西南,为岳飞大败金兵之地。

去完善
赏析
《岳忠武王祠》是明朝著名诗人于谦的一首咏史诗。诗中通过对岳飞英雄事迹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全诗结构紧凑,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堪称咏史诗中的佳作。
首联“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描述了岳飞北伐中原,渡浙河直捣黄龙府的场景。其中“匹马南来”表现出岳飞的英勇形象,而“汴城宫阙远嵯峨”则暗示了宋朝的衰败与灭亡。
颔联“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揭示了当时朝廷内部的矛盾。一方面,岳飞等将领英勇抗战,另一方面,奸臣当道,主张议和。这一联既是对抗金事业的忧虑,也是对朝政腐败的谴责。
颈联“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描绘了岳王祠周围的景色。这两句诗以黄叶、古祠、寒雨、清山、荒冢、白云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悲壮、深沉的氛围,表达了对英雄的哀悼和对历史的感慨。
尾联“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感叹岳飞未能在朱仙镇一战中取得胜利,实现北伐中原的愿望。这一联既是对岳飞未竟事业的惋惜,也是对民族英雄壮志难酬的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岳忠武王祠》是明朝文学家于谦为纪念岳飞所创作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明宣德至景泰年间(约1426-1457年)。这一时期,正是明朝政权相对稳固的时期,社会环境较为安定,民生得到改善,文化艺术也得以繁荣发展。
在这一时期,于谦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担任监察御史、巡抚河南、山西等要职,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民众生活有深入的了解。在任职期间,他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关心民生疾苦,为国家尽心尽力。此外,于谦还善于文学创作,他的诗作以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著称,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
在这一时期,时代背景主要是明朝的永乐至正统年间。这一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然而,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宦官权力逐渐加强,朝政日渐腐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面对这样的现实,于谦深感忧虑,于是他通过吟咏历史英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激励人们奋发向前,为国为民尽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