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后寒甚二首 其二
坐拥红炉尚怯寒,边城况是铁衣单。营中午夜犹传箭,马上通宵不解鞍。主将拥麾方得意,迂儒抚剑谩兴叹。东风早解黄河冻,春满乾坤万姓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在军营中,尽管有熊熊炉火,人们依然感到寒冷。在这边疆之城,士兵们的衣物如此单薄。中午时分,营地中仍有箭声传来,而马上的将士们整夜都不能卸下马鞍。指挥官正在展示他的英勇,那些文人墨客只能满怀感慨地拿起佩剑叹息。希望春风早日融化黄河的冰封,让天下百姓尽享安宁的春天。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红炉:红色炉火,这里指取暖的火炉。
2. 边城:靠近国界的城镇,这里指北方边境的城镇。
3. 铁衣:铁制的盔甲,这里代指士兵。
4. 午夜间:半夜时分。
5. 传箭:古代军中用以传递命令的方法。
6. 马上:骑在马上,这里指驰骋战场。
7. 不解鞍:不卸下马鞍,指连续作战。
8. 主将:军队的主要将领。
9. 麾:指挥军队的旗帜。
10. 迂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11. 抚剑:抚摸着佩剑,表示激愤或不满。
12. 谩:徒劳无益地。
13. 东风:春天的风。
14. 黄河冻:黄河冰冻期。
15. 万姓:众多百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在立春之后,天气依然寒冷的情况。诗人在描述军中生活时,展现了紧张的战事和对和平的渴望。首联通过对比自己和戍守边疆的将士所面临的不同温度困境,表现了诗人的关切之情;颔联和颈联则以典型的军旅生活场景,进一步展示了战争的紧张氛围;尾联则通过期待春风解冻黄河,使天下百姓安宁,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期盼以及对国家兴旺的热望。整首诗情感丰富,言辞质朴,展现了诗人深切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立春后寒甚二首 其二》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于谦在嘉靖三年(1524年)创作的一首诗。此时他正经历着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时政腐败,官场黑暗,他选择了辞官回乡,这让他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和体验百姓的生活。
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明嘉靖朝的初期,虽然整体来说政治还算平稳,但腐败现象严重,社会矛盾突出,民生疾苦颇多。特别是在农村,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百姓生活困苦。于谦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对此深感忧虑,于是他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融入到诗作中,通过描绘春天寒冷的自然景象,反映当时民间的贫困现状,表现了他对民生苦难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