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鸿
相呼相唤过南楼,叫破江南万里秋。
有足不传云外信,无端偏惹客中愁。
影横斜月天连塞,梦绕黄芦雪覆洲。
霄汉翱翔应有自,生平不为稻粱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相互呼唤着走过南楼,喊破了江南万里的秋天。有脚不能传递远处的消息,无缘无故地引起了客中的忧愁。月亮的影子在天空中纵横交错,连接着天地和边塞;梦境萦绕在黄色的芦苇上,白雪覆盖了整个小岛。在天际翱翔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一生都不应该为了温饱而奔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相呼相唤过南楼:鸿雁相互呼唤飞过南楼。
2. 叫破江南万里秋:鸣叫声打破了江南万里寂寥的秋色。
3. 有足不传云外信:虽然鸿雁有脚,却不能传递远方的消息。
4. 无端偏惹客中愁:不知为何却引起了游子的离愁。
5. 影横斜月天连塞:鸿雁的影子在月光下显得交错纵横,天空与远处的边塞相连。
6. 梦绕黄芦雪覆洲:梦中萦绕着黄芦洲上被雪覆盖的景象。
7. 霄汉翱翔应有自:鸿雁在高空翱翔应该有它们自己的原因。
8. 生平不为稻粱谋:鸿雁的一生并不为了食物而奔波劳碌。

去完善
赏析
《秋鸿》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一首描绘鸿雁之美的诗。全诗通过描绘鸿雁南飞、互相呼唤的场景,以及它们在空中翱翔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的热爱和生命的赞美。同时,通过“有足不传云外信”和“无端偏惹客中愁”的对比,表现了鸿雁这种生物既有孤独的一面,也有给人带来希望的一面。最后两句“霄汉翱翔应有自,生平不为稻粱谋”则表达出作者的人生态度,追求自由与超越世俗的物质追求,展现出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鸿》是明朝名臣于谦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大约作于明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这个时期,正值明英宗在位,而于谦则是一个年仅二十多岁的青年进士,初入仕途。
在这个时期,明朝政治尚算稳定,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然而,在表面平静的背后,却隐藏着种种危机。例如,宦官权力逐渐增大,官场腐败严重,官僚之间争权夺利,百姓生活困苦等。这些问题,于谦作为一个正直的官员,自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秋鸿》这首诗,表面上是在描绘秋天的鸿雁高飞远引的景象,实际上是借此抒发作者自己渴望远离世俗纷扰,追寻自由和真理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