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
朝采莲,暮采莲,莲花艳冶莲叶鲜。
花好容颜不常好,叶似罗裙怨秋早。
秋风浩荡吹碧波,绿怨红愁将奈何。
年年采莲逞颜色,采得莲花竟何益。
莲花虽好却无情,夫婿有情常作客。
万里关河归未得,争如池上锦鸳鸯,双去双来到头白。
采莲复采莲,采莲还可怜。
愿比莲花与莲叶,不论生死根相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晨采摘莲蓬,傍晚又采摘莲蓬,莲花的鲜艳和莲叶的翠绿显得异常漂亮。美丽的花朵和姣好的容颜并不能持久,就像莲叶像罗裙一样,对秋天的到来感到忧伤。
猛烈的秋风吹过碧波,绿叶忧虑,红花哀愁,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每年都在采摘莲花,展示它们的艳丽,但这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虽然莲花很美,但它们并没有感情;而我的丈夫常常外出,不能回家。千里之外的边关,他无法归来;在池塘中的鸳鸯,无论生死都一直在一起。
我不停地采摘莲花,看起来挺可怜的。但愿我能像莲花和莲叶一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跟我的丈夫永远地联系在一起。

去完善
释义
【朝采莲】早晨采莲。
【暮采莲】傍晚采莲。
【艳冶】艳丽。形容莲花的色彩鲜艳夺目。
【莲花艳冶莲叶鲜】指莲花与莲叶的颜色都非常新鲜亮丽。
【花好容颜不常好】美丽的鲜花容颜不能持久不变。这里比喻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叶似罗裙怨秋早】荷叶像罗裙一样,因秋天的到来而心生哀怨。
【秋风浩荡吹碧波】指秋天来临时,大风吹过水面。
【绿怨红愁将奈何】绿色的荷叶、红色的花瓣因为季节变化而产生哀怨之情,但却无法改变这个现实。
【逞颜色】炫耀自己的姿色。这里指莲花展示自己鲜艳的颜色。
【采得莲花竟何益】即使采到了莲花,又有什么益处呢?
【无情】这里指莲花本身没有情感。
【夫婿有情常作客】丈夫虽然有感情,但因为生活所迫,常常离家在外。
【万里关河归未得】离家远行的人还没有回来。
【争如】怎么比得上。
【池上锦鸳鸯】指池塘里的鸳鸯。
【双去双来到头白】鸳鸯双双离去又双双归来,直到白头。这里是说鸳鸯的恩爱与相伴。
【采莲复采莲,采莲还可怜】不断地采摘莲花,让人感到可怜。
【愿比莲花与莲叶】希望自己和莲花、莲叶一样,永远紧紧相依。
【不论生死根相连】无论生死,都能紧密相连。

去完善
赏析
《采莲曲》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采莲场景,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悟。首先,通过“朝采莲,暮采莲,莲花艳冶莲叶鲜”的描述,我们仿佛能看到晨曦中的露珠在荷叶上闪烁,夕阳下的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然而,接下来的诗句“花好容颜不常好,叶似罗裙怨秋早”则暗示了美好时光的短暂和自然界的无常。
随着“秋风浩荡吹碧波,绿怨红愁将奈何”的到来,荷花开始凋零,绿叶也开始变得憔悴。这正是人生的一个缩影:生命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喜悦也有悲伤。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发出疑问:“年年采莲逞颜色,采得莲花竟何益?”这无疑是对生命的思考,寓意着人们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时,更应注重内在品质的提升。
接下来的诗句“莲花虽好却无情,夫婿有情常作客。万里关河归未得,争如池上锦鸳鸯,双去双来到头白”则是对于人生的无奈感慨。尽管莲花美丽无比,但却无法给人们带来真实的情感;而远方的游子,虽然心中充满了思念,却无法回到家乡,这种无法实现的情感令人叹息。相比之下,池中的鸳鸯始终相依相伴,直到白头,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愿景啊!
最后,“采莲复采莲,采莲还可怜。愿比莲花与莲叶,不论生死根相连”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无奈,以及希望自己和他人都能拥有像莲花和莲叶一样坚韧的生命力,无论在生老病死的道路上,都能够互相扶持,共同前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采莲曲》是明朝诗人于谦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明初。当时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人们生活较为富足。在诗中,诗人以莲比喻品行高洁的人,寄寓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高尚情操的向往。
于谦曾任职御史台,因正直敢言而受到皇帝的赏识。但当时朝廷权臣严嵩独揽大权,谗言陷害忠良。在这种背景下,于谦虽然身处朝廷,但他仍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为国为民谋福祉。他的诗词作品中,多有表现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这首诗作为于谦的代表作之一,既体现了他在面对复杂政治环境时坚守的信念,又反映出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