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王侍御
鸟尽弓藏良可哀,谁知归钓子陵台。
炼多不信黄金耗,吟苦须惊白发催。
喘月吴牛知夜至,嘶风胡马识秋来。
燕歌别后休惆怅,黍已成畦菊已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鸟射光秃凄凉景,想要休息回归钓鱼台。
过多磨练不相信金不灭,诗韵艰涩白头被催逐。
吴牛知道夜晚即将来临而喘息,胡马感到了秋天临近而嘶鸣。
离别时的燕歌不必太过悲伤,田间的谷物已经成片菊花正在盛开。
去完善
释义
1. 子陵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畔,是东汉隐士严光的钓鱼处,也是严光隐居的地方。这里的“子陵”指代的就是严光。
2. 黄金耗:指的是炼丹过程中的消耗。这里用以形容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非常艰辛且耗资巨大。
3. 喘月吴牛:古代吴地的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因此喘息。这里的"喘月"用来形容天气闷热。
4. 嘶风胡马:指的是北方的战马,因为长期在风中奔驰,所以会嘶鸣。
5. 燕歌:古代的燕地即今天的北京一带,这里的燕歌泛指北方的边塞歌曲。
6. 黍已成畦菊已开:描写秋天的时候,黍米已经种好了,菊花也开放了。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寄王侍御》是诗人谭用之写给朋友王侍御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功名与隐逸之间的思考和对朋友的劝勉。首联以“鸟尽弓藏”的典故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嘲讽和对自己命运的悲哀;颔联通过黄金消耗和白发催人的比喻,表现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颈联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借吴牛喘月和胡马嘶风两个画面传达出秋天的到来;尾联则以黍稷丰收和菊花盛开的景象,表达对朋友王侍御的宽慰和鼓励。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王侍御》是唐朝诗人谭用之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晚期,大约在公元9世纪。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内忧外患不断。
谭用之生于书香门第,早年曾为官,后因不满时政腐败而辞官回乡,潜心读书、交友。他性情刚烈,直言敢谏,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批判。然而,他的正直性格并没有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反而遭到了排挤和打压。
在这首诗中,谭用之以“霜菊”自喻,表达了对朋友王侍御的思念之情。他希望对方能够像“霜菊”一样,坚守自己的信仰和操守,不为世俗所污。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许。
总的来说,这首《寄王侍御》是谭用之在人生低谷时期,通过抒发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理想的坚守,传达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坚定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