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雒下一二知己
金鼎光辉照雪袍,雒阳春梦忆波涛。尘埃满眼人情异,
别来无限幽求子,应笑区区味六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金鼎的光芒照耀着雪白的衣裳,回想起洛阳春天的梦境和波涛汹涌的大海。眼前的世界充满了灰尘和人情的差异。分别之后,我内心充满无尽的哀愁与思念,也许应该嘲笑自己的执着于名利之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金鼎:此指炼丹炉,借指皇宫或高官。
2. 雪袍:白色衣袍,表示清正廉洁的官员。
3. 雒阳:古邑名,位于今中国河南省洛阳市。这里指洛阳城。
4. 春梦:春天的梦境,这里指美好的时光。
5. 尘埃满眼:形容社会动荡,世道混乱。
6. 人情异:指人心不古,世态炎凉。
7. 幽求子:周文王之子伯邑考,善卜,曾劝谏父亲勿伐纣,后被纣所杀。这里借指有先见之明的人。
8. 区区:微不足道,自谦之词。
9. 六韬:古代兵书,相传为姜太公所作,分为文、武、豹、龙、虎、犬六韬,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之一。这里借指军事谋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知己分别时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许。首句“金鼎光辉照雪袍”,通过金鼎和雪袍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的高贵品质和傲骨之风。接下来的两句“雒阳春梦忆波涛”、“尘埃满眼人情异”,则以雒阳的春天为背景,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现实的不满。
接着的“别来无限幽求子,应笑区区味六韬”则是诗人的自我激励和对朋友的期待。这里的“幽求子”是诗人的自喻,意味着自己一直在寻求真理和智慧;而“区区味六韬”则是对朋友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并支持自己的追求。整体来看,这首诗既有离别的不舍,又有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道路的坚定选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别雒下一二知己》是唐代诗人谭用之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晚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生疾苦。
在创作这首诗时,谭用之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原本是一个书生,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但是屡试不第,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在这段时间里,他与一二知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由于各自的理想追求和生活境遇的不同,他们不得不分别。这种离别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促使他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作。
在唐朝晚期,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许多知识分子对这个时代感到绝望,他们开始寻求新的出路,如谭用之这样的文人墨客,选择了归隐山林,以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这种时代背景为谭用之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