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寄陈山人
闲居何处得闲名,坐掩衡茅损性灵。
破梦晓钟闻竹寺,沁心秋雨浸莎庭。
瓮边难负千杯绿,海上终眠万仞青。
珍重先生全太古,应看名利似浮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乡村的恬静生活以及与自然亲近的体验。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现代白话文翻译:
在哪里能找到悠闲的生活呢?坐下来享受宁静的田园风光,抚慰我的灵魂。
清晨,被寺庙的钟声打破梦境;秋季细雨,使庭院里的草地更加清新。
在酒缸旁边,我难以抵挡美酒的魅力;站在海边,我终将面对无尽的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我要珍惜这位隐居的古人,他们的世界远离世俗的名利,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一样轻盈自在。
去完善
释义
1. 闲居:指诗人赋闲在家。
2. 陈山人:山人是文人的雅称,陈山人即诗人的友人陈山人。
3. 衡茅:指简陋的房屋。
4. 破梦:打破梦境,喻指清晨的钟声将人从梦中唤醒。
5. 竹寺:泛指寺庙,因为寺庙周围常有竹林。
6. 沁心:渗入内心,形容秋雨滋润万物的感觉。
7. 莎庭:长有莎草的庭院。
8. 瓮边:指饮酒。
9. 千杯绿:指美酒。
10. 海:这里代指隐居之地。
11. 万仞青:形容山峰高耸入云。
12. 全太古:保持远古的生活方式,指过著简朴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意境深远,寄情于景。首联诗人提出自己的闲居之处因何得名,然而尾联却通过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世态炎凉的洞察来表现其高雅脱俗的个性与心境。颔联和颈联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传递出诗人的悠闲生活以及其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尤其是“破梦晓钟闻竹寺,沁心秋雨浸莎庭”两句,音韵和谐,意象鲜明,表达出了诗人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宁静与慰藉。而尾联的“珍重先生全太古,应看名利似浮萍”更是表明了诗人淡泊名利、珍惜自然的理念。整首诗在诗人潇洒不羁而又深沉内敛的个性中透露出人生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闲居寄陈山人》是晚唐诗人谭用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清幽的山林环境中,与友人陈山人共度的闲适生活。创作时间为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时期。
在晚唐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谭用之作为文人,虽才华横溢,却未能在朝廷谋得一官半职。他选择了远离尘嚣,隐居于山林之间。在此期间,他与陈山人成为知己,共同度过了一段宁静而美好的时光。
这个时期的晚唐,诗歌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许多诗人以忧国忧民为主题,反映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诗人如谭用之,选择逃避现实,寻求内心的宁静。这首《闲居寄陈山人》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