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仁宗皇帝词 其五
曾是陪华幄,居常奉景舆。
迩英参访道,阿阁待观书。
圣学知风自,神毫拂雾余。
那知柏梁宴,便到哭宫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陪同华丽的帷幕,平日居住在美景之中。
亲近英才,共同探讨道义;在楼阁中等待阅读书籍。
深知圣人的学问如风一般自在,神妙之笔能够拂去云雾。
哪里知道柏梁台的宴会,竟然伴随着皇宫中的哭泣之声。
去完善
释义
陪华幄:陪,陪伴;华幄,华丽的帷帐。这里指在仁宗皇帝的身边,伴随他度过许多美好时光。
居常奉景舆:居常,日常起居;奉,侍奉;景舆,帝王的车舆。这里指在日常生活中侍奉仁宗皇帝,共同处理政务。
迩英参访道:迩英,迩英阁,宋朝翰林院的藏书楼;参,参与;访道,寻求真理、学问。这里指在迩英阁中与学者们一起研究探讨学问。
阿阁待观书:阿阁,指楼阁;待,等待;观书,阅览书籍。这里指在楼阁中等候机会阅览书籍,获取知识。
圣学知风自:圣学,指仁宗皇帝的学问;知风自,知道顺应风气。这里赞美仁宗皇帝的学问高深,能顺应时代潮流。
神毫拂雾余:神毫,毛笔;拂,消除;雾余,指模糊不清的事物。这里指用笔扫除一切模糊不清的事物,强调善于判断和处理问题。
那知柏梁宴:那知,哪知;柏梁宴,指古代皇帝的宴会。这里指哪里知道原来美好的宴席,竟然会演变成悲痛的丧礼。
便到哭宫车:便到,立即来到;哭,悲痛;宫车,古代皇帝的葬礼。这里指随着仁宗皇帝的离世,众人立即陷入悲痛之中。
去完善
赏析
此诗以胡宿的视角回忆了仁宗皇帝的生平事迹,表达了诗人对其逝世的哀悼之情。首联通过对仁宗皇帝曾陪伴华丽帷幄、日常侍奉景舆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仁宗作为君主的风采与威严。颔联和颈联则具体描述了仁宗皇帝热爱学问、博览群书的形象,强调了他对于知识的热衷与追求。尾联则以柏梁宴的典故,喻指仁宗皇帝的离世,让读者感到无限哀伤。整首诗以其深情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仁宗皇帝的形象,也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悲痛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挽仁宗皇帝词 其五》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胡宿所创作的一首悼念仁宗皇帝的挽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公元1063年,即北宋时期。在这一年,仁宗皇帝赵祯去世,胡宿为了表达对皇帝的怀念之情,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挽诗。
在这个时期,胡宿的人生际遇颇有些波折。他曾担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等重要职务,但因为政见不合,遭到了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尽管如此,他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国为民尽心尽力。在仁宗皇帝去世后,他深感悲痛,于是写下了这首挽诗,表达自己对皇帝的敬仰和哀思。
在胡宿生活的时代,北宋正处于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仁宗皇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国家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随着皇帝的去世,国家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这让胡宿感到了深深的忧虑。他希望通过这首挽诗,唤起人们对仁宗皇帝的怀念,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