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寄徐希仁
夜半沙上行,月莹天心明。沙月浩无际,此中离思生。
上天何寥廓,下地何峥嵘。吾道岂已矣,为君倾兕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深夜的沙滩上漫步,月亮像一颗明亮的宝石挂在天空中央。月光照耀着辽阔无边的沙漠,孤独和思念在心中滋生。天上的星空浩瀚无边,地下的山峰险峻雄伟。我们的道路难道已经走到尽头了吗?让我们为你举杯痛饮。
去完善
释义
1. 沙上:指沙漠之地。
2. 月莹:形容月光明亮。
3. 天心:天空中央。
4. 浩无:广阔无边的样子。
5. 离思: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6. 寥廓:旷远无边的样子。
7. 峥嵘:原形容山势峻峭高耸,这里可理解为景象壮观。
8. 吾道:本诗中指诗人自己的人生道路。
9. 已矣:表示感叹或者悲痛,此处意为人生无常。
10. 倾兕觥:倒酒祝寿的意思,象征举杯共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辽阔的夜景和浩瀚的宇宙,通过讲述在月光下独自行走的心情,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夜半沙上行,月莹天心明”两句描绘了夜晚时分,月光洒在沙滩上的景象,令人感受到天地间的宁静与空灵。接下来的“沙月浩无际,此中离思生”则抒发了作者在目睹这浩渺之景时,心中涌起的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诗人在最后两句写道:“上天何寥廓,下地何峥嵘。吾道岂已矣,为君倾兕觥。” 表现了诗人在面对无垠的宇宙时,对友人的无限感慨和深厚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月下寄徐希仁》是唐代诗人卢仝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8年左右,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日渐衰弱,社会矛盾激化。卢仝本人也是经历了一段动荡岁月,他曾多次因战乱而迁徙,生活艰辛。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卢仝以月光为引,表达了对朋友徐希仁的思念之情。他希望在这个月明之夜,能与远方的友人共同分享这份宁静,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光、山色等自然景象,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对友情的珍视,体现了他在战乱时期对美好家园的向往。
去完善